印尼政府拟定证券交易所非互助化条例草案
-
【本报讯】根据2023年第4号《金融部门发展与强化法》(UU P2SK)的授权,政府目前正在制定关于证券交易所非互助化的政府条例草案(RPP)。
该政策将对印尼证券交易所(BEI)的机构结构进行调整,使其从完全由交易所会员持有的互助制,转型为可由更广泛主体持股的股份公司。
印尼财政部金融部门稳定与发展司司长 Masyita Crystallin 于11月22日(周六)在雅加达表示:“非互助化将通过分离会员资格与所有权,向证券公司以外的主体开放BEI的股权。这是减少潜在利益冲突、强化治理、提升专业化水平并增强印尼资本市场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
她指出,非互助化并非全球资本市场的全新概念。
目前,BEI是全球少数仍采用互助制架构的交易所之一,而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国家已率先完成相关改革。
该模式有助于提升交易所治理的专业性、灵活性与应变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全球金融环境的变化。
新结构也被认为有利于推动产品与服务创新,包括衍生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基础设施与能源转型融资工具等,从而进一步深化市场并提高流动性。
“通过非互助化,我们希望确保BEI的治理与国际最佳实践保持一致,同时兼顾公共利益与市场诚信。”她补充道。
不过,非互助化无法单独发挥效果,还需同时得到资本市场供需两端的强化支撑。
在供给侧,目前的主要挑战是自由流通股比例偏低,这限制了市场交易活跃度,使股价难以充分反映基本面。
由于市场流动性仍落后于可比国家,提高自由流通股比例成为必须与非互助化并行推进的重点议程。
“证券交易所非互助化必须配套生态体系建设,尤其是提升自由流通股比例,以确保其真正提升市场深度与流动性。”Masyita表示。
在需求侧方面,国内机构和零售投资者的参与度同样需要持续增强。政府为国内机构投资者(包括特殊养老基金管理机构)准备了配套政策,其中包括关于止损机制的规定。
“止损机制将为养老基金管理人提供投资上的确定性,使其能够更积极参与,并成为推动资本市场深化的锚定投资者。”她称。
她还提到,资本市场发展战略也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尤其是印度。
过去十年,印度资本市场的快速增长来自多个关键改革:治理体系强化、通过系统性投资计划(SIP)提升国内投资者参与度、提升发行人数量与质量,以及科技驱动的效率提升。
印度市场总市值从2014年的1.56万亿美元(占GDP 72.86%)增长至2024年的5.17万亿美元(占GDP 133.5%)。
这表明,一个强大的市场生态体系、庞大的本土投资者基础以及普惠性技术,是资本市场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与此同时,证券交易所非互助化条例草案仍在通过深入技术研究及与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商过程中制定,包括监管机构、自律组织(SRO,如BEI)、行业参与者以及印尼国会(DPR)。
“我们确保条例草案的制定过程严谨、透明且具公众参与性。其战略目标明确,即将资本市场打造为支撑印尼迈向发达国家的长期融资来源。”Masyita说道。(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