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 王克勤
徐文婷 文

不少经常久站的人腿上会长网状的血丝,如果置之不理,一段时间后这些青紫色的血丝便会鼓胀起来。与经常健身者“打通任督二脉”般的青筋暴起不同,久站者鼓起的血管像一条条蚯蚓爬上了腿,严重的甚至犹如盘根错节的老树根,从脚踝一直蜿蜒至大腿根。医学上,这种情况被称为“下肢静脉曲张”,平均每10 个人中就有 1 人患有该病。
静脉系统是血液向心回流的“管道”,它遍布全身,能够汇集各组织器官“使用”过的血液,约占全身血量的64%,因此常被称为“血液储存库”。为了防止储存的血液在重力作用下倒流,四肢静脉的内皮会向内凸出,形成一个个“阀门”(静脉瓣),内含弹性纤维,可以自由开合,当然,只开设了向心流动的“单行道”。“阀门”关闭时,可耐受 200 毫米汞柱以上的压力,足以“兜住”所存的血液。由于下肢长,且血液回流心脏难度更大,下肢静脉的“阀门”通常要多于上肢。
相对动脉来说 ,静脉壁薄、弹性差,再加上缺少心脏这个“泵”的助力,静脉内血流速度较慢,需要借助移动或行走时的肌肉收缩,来促使血液向心回流并降低静脉压。下肢静脉压受体位与活动的影响尤其大,以踝部平均静脉压为例,在静息态卧位时仅 12~18 毫米汞柱,坐位时升至56 毫米汞柱,立位时高达 85 毫米汞柱。而下肢活动时,小腿肌肉每次可收缩排血 30~40 毫 升,使足部静脉压下降 60% ~80%。因此,长时间的静息态坐、立,缺少肌肉助力,下肢远侧的静脉会处于高压与淤血状态。即使“阀门”可耐受 200 毫米汞柱压力,长期遭受高压也会令瓣膜逐渐变薄、伸长、撕裂,最后发生萎缩、老化、闭合不全,无法阻止血液倒流。血液滞留在下肢静脉中,血管不仅会横向膨胀扩张,纵向也会被拉伸变形,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血管凸出皮肤,不如单纯血流量增加引起的静脉扩张那样光滑顺畅。老师、外科医生、护士、理发师、厨师、餐厅服务员等通常需要长时间站立,是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危人群。
静脉曲张是一种不可逆的现象,随着病情发展,瓣膜毁坏得越来越多,曲张程度就越来越严重,且没有特效药物,严重的需要射频消融或手术治疗。因此,及时发现并阻止继续扩张尤为重要。下肢静脉曲张初起可无明显症状,有些患者常感到患肢沉重、胀痛、易疲劳;病程长的人小腿下端或踝部皮肤有色素沉着、瘙痒、湿疹;部分患者血液循环变差、局部组织缺氧,导致抗损伤能力降低,会并发血栓静脉炎,表现为红肿硬块、压痛,甚至因损伤出血而溃疡。使用静脉曲张袜、运动、注意饮食等,能够防止曲张范围扩大。静脉曲张袜的压力在脚踝部最大,顺着腿部向上逐渐递减,能有效预防和缓解静脉曲张,但起不到治疗作用。 患者最好在清晨尚未起床时穿上,夜间睡觉时再脱掉。走路、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除了能改善血液循环外,还可降低新的静脉曲张发生速度。饮食方面,应多吃高纤维、低脂食物,注意控制体重。日常生活方面,应避免穿过紧的衣物及高跟鞋、不跷二郎腿、减少久坐或久站,高危人群每天睡前可将腿抬高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