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JK推迟健康保险新规 学者质疑共付机制引发混乱
-

【本报讯】金融服务管理局(OJK)正式推迟执行原定于2026年1月1日生效的2025年金融服务管理局第7号通函(SEOJK 7/2025),内容涉及健康保险产品的运营规定。此次推迟与OJK目前正在制定有关“强化健康保险生态系统”的新监管条例(POJK)有关。
针对这一决定,保险观察员兼“Gadjah Mada”大学经济与商学院管理学硕士(MM)项目讲师Kapler Marpaung表示,将共付机制(co-payment)纳入POJK形式,只是“换件新衣”,本质并未改变。他认为,关于co-payment的规定本不需要以SEOJK,甚至POJK的形式出台。
Kapler指出,共付机制应成为业界内部共同商定的准则,例如通过印尼一般保险协会(AAUI)、印尼人寿保险协会(AAJI)以及印尼伊斯兰保险协会(AASI)进行协商统一。如果有会员公司违反,OJK完全可以依据该共识对其实施处罚。
他于7月5日(周五)向媒体表示:“因为对金融服务机构的制裁,不仅可以因违反保险法规而施加,也可以因违反业界共识而实施。”
Kapler进一步指出,共付机制的最大问题在于其概念或定义本身。他认为,根据SEOJK 7/2025,目前尚未清晰规定共付机制的实施细则及定义。
他说:“因此,公众对共付机制感到困惑,尤其是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有些人认为共付机制是在先行适用免赔额(deductible)之后再生效。如果真是这样,公众自付的成本将更高。”
Kapler补充道,也有人认为共付机制与免赔额不同,但实际上两者本质相同。因此他认为,SEOJK 7/2025的出台反而使公众更加困惑。
他说:“我建议不要再使用‘共付机制’这个术语,直接用‘自负额’(risiko sendiri)这个说法更好,因为这个术语已为大众所熟悉,比如在机动车保险或火灾保险中。”
因此,Kapler表示,目前业界与OJK应做的不是以POJK取代SEOJK,而是:
一是向公众清楚说明印尼及全球健康保险市场的实际情况,包括过去5年的保费收入与理赔统计数据;
二是解释为何健康保险的理赔金额上升,其原因不仅是被保险人患病和就医人数增加,还包括如医疗通胀等其他因素。
Kapler认为,保险业与OJK也应向公众说明,为确保健康保险产品持续销售,保险公司应采取哪些应对策略;此外,还需阐明医生、医院、药房、诊所、化验室及其他医疗机构的角色。不仅如此,他也强调,公众本身在降低理赔率方面亦承担着重要责任。 (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