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期印尼通胀走势呈现结构性背离:核心通胀持续回落,而整体通胀水平却明显上升,凸显居民实际购买力尚未全面修复。
 
中央统计局(BPS)数据显示,2025年7月核心通胀率为同比2.32%,低于6月的2.37%、5月的2.40%,以及4月的2.50%。上述趋势与政府所称“居民消费逐步回暖”的判断明显不符。
 
印尼经济与金融发展研究所(INDEF)宏观经济与金融中心主任穆罕默德·里扎尔·陶菲库尔拉赫曼(M  Rizal Taufikurahman)表示,核心通胀连续三个月走弱,反映出结构性内需动能趋于减弱。
 
他指出,今年初核心通胀一度上扬,主要受到开斋节后消费反弹、服务类价格上涨,以及市场对财政刺激和工资政策的预期影响。然而进入中期,尽管整体通胀有所回升,核心通胀却持续趋软,表明当前价格压力并非源于需求扩张,而是受食品与能源等供给端因素推动。
 
“当核心通胀放缓而广义通胀上行时,往往意味着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供应链紧张,尤其体现在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方面,”陶菲库尔拉赫曼8月3日接受采访时表示。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目前居民消费呈现分化趋势:中高收入群体普遍压缩非必需品开支,而中低收入群体则受到基本生活成本上涨的持续冲击。这一态势虽然维持了总量消费规模,但未能有效改善消费结构,说明需求质量修复仍需时间。
 
“若当前趋势持续,印尼短期内或将面临‘双重压力’风险——即食品价格维持高位,而国内消费动能明显趋弱,”陶菲库尔拉赫曼警告称。
 
中央统计局同期数据显示,2025年7月整体通胀率升至2.37%,较6月的1.87%大幅上行,主要受食品类价格上涨影响,而非核心消费项目回暖所致。
 
货币政策面临多重挑战
 
陶菲库尔拉赫曼指出,此轮通胀走势使货币政策制定面临更为复杂的权衡。一方面,广义通胀回升抑制了货币宽松的空间;另一方面,核心通胀放缓则提示需求基础尚不稳固。
 
他表示,在“利率维持高位更长时间”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短期内或仍维持谨慎立场,需待粮食及能源等关键供给端价格趋稳后,再行评估宽松政策空间。
 
陶菲库尔拉赫曼建议,下一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应更注重激发内需,通过结构性财政刺激与审慎有度的货币手段相结合,稳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