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伟的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建筑群中,一幅名为《两位领袖》的油画如今悬挂在接待厅内。这幅作品生动描绘了教皇方济各与伊斯蒂赫拉尔大清真寺大伊玛目纳萨鲁丁·乌马尔温暖相会的场景。它已超越视觉艺术的范畴,成为印刻着印尼多元价值观的跨宗教兄弟情谊象征。
 
在不久前举办的沉浸式文化参访活动中,参与者们近距离欣赏了由画家Ki Fathur Gamblang创作的这幅作品。活动汇聚了文化界与社会各界代表,包括建国先驱哈达之女哈莉达·努里亚·哈达、古纳万·维比索诺,以及带来宽容、艺术与民族主义视角的哈里约诺·佐约迪哈乔教授。
 
活动组委会成员Devi Taurisa表示,该活动旨在通过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的艺术与建筑符号力量,构建民族反思空间。"这里不仅是穆斯林的礼拜场所,更是人类兄弟情谊的殿堂。"她强调向公众开放此类空间对激发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永远向致力编织宗教间情谊的人们敞开大门。"
 
Halida Nuriah Hatta 对画作陈列位置表示赞赏:"若继续保留在接待厅非常合适,因为教皇方济各与清真寺大伊玛目之间的心灵共鸣是真诚的。"她解读道,两位领袖在深切的人文精神中产生联结:"他们的灵魂因对真主的挚爱和服务人类社会的奉献精神相遇,同时呼吁守护自然。"
 
这位建国者后代认为,艺术文化能成为强化宗教间关系的媒介,因为艺术作品蕴含着创作者内心真诚的力量。"艺术创作源于思想、创造力及纯粹意图。真诚是传递讯息的关键要素。"她相信纯粹的艺术能唤醒人们对普世价值——善良、和平与仁爱的认知。
 
作为民族英雄后代,哈莉达特别寄语年轻一代重视阅读对培养健康宽容观的作用:"青年应当用心培养深度阅读习惯,建立负责任的求知态度。而非满足于碎片化知识。"她建议辩证看待社交媒体信息:"浏览TikTok或社交平台后,需要核查负责任的学术参考。"
 
天主教企业家Gunawan Wibisono 坦言深受触动:"作为天主教徒,我由衷感激。能将纳萨鲁丁大伊玛目与教皇方济各共绘一幅画作,实在非凡。"他认为这件作品不仅艺术价值突出,更承载深厚精神内涵,期待画作传递的宽容精神能持续发扬:"愿印尼始终守护宗教生活中的宽容传统,政府更应积极促进和平共处。"
 
Harijono Djojodihardjo 教授同样强调宽容与人道主义团结的价值,指出印尼需要培养对宗教、文化及社会差异的包容态度。"兄弟情谊与宽容是基石。我们必须持续强化人类团结。印尼丰富的多样性恰恰证明:差异能在相互尊重中得到呵护。"
 
他特别赞赏纳萨鲁丁·乌马尔(Nasaruddin Umar )在促进宗教团结方面的努力,以及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日益开放的姿态,期待多元价值持续成为民族建设的坚固基础。"当差异被坦然接纳,宽容的土壤将愈发丰沃。"
 
这幅悬挂在东南亚最大礼拜殿堂的画作,已超越视觉艺术本身,成为时代精神的标志。在这里,和谐的强音不再通过布道传递,而是借助震颤心灵的笔触重新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