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医务监督研究中心副处长 张剑梅
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贾 娜
生命时报记者 任琳贤
 
心血管健康要素,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不吸烟、健康睡眠、体重指数适宜,以及血压、血糖、胆固醇水平理想。研究显示,心血管健康水平理想,能使中风总风险降低 67%,缺血性中风风险降低 70%,出血性中风风险降低 44%,越年轻的人群,心脑血管健康评分与中风的相关性越强。然而,2022 年全国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项目的一组数据显示,3000 名 7~17 岁的学生中,满足全部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的只有 1.8%。
该项目主要收集了北京市、江西省、山东省、湖南省等试点中小学部分7~17 岁儿童青少年的数据。其中,具有理想体育锻炼水平(大于等于 60 分钟/天)的儿童青少年占总调研人数的10.94% ,具有理想健康膳食的占17.31% ,血压在正常范围内的占65.01% ,胆固醇水平理想的占66.69%。总体而言,能满足 6~7 个理想心血管指标的儿童青少年只占总人数的 13.7%。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贾娜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调查了解到的儿童心血管健康水平与此前的一些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例如,她负责的北京市两所小学的调研发现,超重肥胖的小学生占比超过 40%,而以往数据显示,超重肥胖的学生比例约为30%。这背后可能与城市中小学生课间活动少、课后辅导班多、运动场地受限、快餐零食摄入多等因素有关。
“改善中国儿童青少年低心血管健康状况刻不容缓!”该项目负责人、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医务监督研究中心副处长张剑梅说,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从 20 世纪 90 年代就开始呈下降趋势。但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仍处于井喷态势,成年人心血管疾病高发,儿童青少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如果儿时有 1~2 项心血管健康指标不达标,成年后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是达标群体的 3 倍;两项以上不达标,成年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将是达标者的 5 倍。因此,防治关口必须前移,儿童时期的心血管健康管理必须重视。
研究显示,青少年时期超重肥
胖与成年后左心室肥大、颈动脉内膜增厚密切相关,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会提前,患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升高。贾娜表示,大多数儿童出生时都具有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水平,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变得愈发困难。一旦心血管疾病找上门,即使有药物帮忙控制病情,也难以完全恢复到健康状态。
张剑梅表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干预与成年人不同,相对来说更被动。因为他们多数时间在学校,难以完全自主支配活动,知识结构和健康素养也不够完善,所以干预需要从教育入手。从调研结果来看,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时间和强度不达标是最主要的问题,也是最需要纠正的不良危险因素。该项目已经完成健康膳食、体力活动、健康云科普等干预包的制定,正通过与学校、家庭的深入协作,对低评分群体进行干预。“我们每天都会对试点学校食堂油、盐、糖等的总量进行监测,并加以把控。另外,项目组与学校合作开设了心血管健康干预课程,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向青少年展开营养知识、食物选择、运动习惯等全方位的健康宣教。”张剑梅补充道。
贾娜表示,家长需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帮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营养观念,了解饮食结构的搭配,陪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培养运动兴趣爱好。“我们的研究将持续 5 年,后续还将拓展到更多地区,重在验证干预手段,争取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参考。”张剑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