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反腐败高压 提升惩治威慑力
-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腐败现象令人深感担忧,新的案件层出不穷。公众可以通过总检察院、肃贪委员会(KPK)和国家警察发布的调查报道或案件通报窥见一斑。
近几周内,肃贪会再度开展的突击抓捕行动(OTT)中多名官员落网,令社会震动。继此前逮捕廖内省长阿卜杜勒·瓦希德(Abdul Wahid)及九名地方官员后,肃贪会调查人员最新又将波诺罗戈(Ponorogo)县长苏吉里·桑佐科(Sugiri Sancoko )与其他数名官员缉拿归案。
波诺罗戈突击案已是今年第七起执法行动。此前肃贪会于2025年3月在南苏门答腊省Ogan Komering Ulu县实施抓捕,四个月后又在北苏门答腊省就公共工程与空间规划局道路建设项目涉嫌贿赂案展开行动。
随后在东南苏拉威西省肯达里(Kendari)Kolaka Timur区的地方综合医院建设项目贪腐案告破;同年8月又在雅加达查处森林区域管理合作项目贿赂案。
2025年8月,肃贪会还在雅加达开展了一次卧底行动,调查劳工部与职业健康与安全(K3)认证相关的涉嫌敲诈勒索行为,涉案者竟包括劳工部副部长伊曼纽尔·埃贝内泽(Emmanuel Ebenezer)。11月初,肃贪会对廖内省省长阿卜杜勒·瓦希德(Abdul Wahid)开展了一次突击行动,调查一起涉嫌敲诈勒索案件。
一系列贪腐案令人深感痛心与失望,此外,我们意识到,这些曝光的案件不过是“冰山一角”,仅仅是实际腐败案件数量的一小部分。
腐败犹如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机构中蔓延的毒瘤,这种贪婪现象难以遏制。试想,如纳迪姆·马卡里姆(Nadiem Makarim)这般出身显赫、家境优渥的部长竟也抵不住诱惑涉贪,最终不得不面对法律制裁。
这彻底驳斥了所谓“腐败多因官员或政客需向选举赞助人偿还政治债务”的论调。事实证明,腐败诱惑能侵蚀任何人,无论是政客还是已富可流油的职业精英。
因而,多家研究机构得出印尼腐败意识指数较低的结论,实属必然。例如,透明国际印尼分会(TII)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尼的腐败感知指数(CPI)为37,在180个国家中排名第99位。透明国际印尼分会的评分范围从0(高度腐败)到100(非常清廉)。
在东盟地区,印尼落后于新加坡(84分)、马来西亚(50分)、东帝汶(44分)和越南(40分),仅高于菲律宾(33分)、柬埔寨(21分)和缅甸(16分)。
在全球范围内,丹麦以90的腐败感知指数(CPI)位居榜首。其次是芬兰(88,上升1分)、新加坡(84,上升1分)、新西兰(83,下降2分)、卢森堡(81)、挪威(84,上升3分)和瑞士(81,持平)。
中央统计局(BPS)也发布了类似的指数。2024年印尼民众的反腐败行为指数(IPAK)为3.85分,较2023年下降0.07分。当时,BPS代理局长阿玛莉亚·阿迪宁加尔·维迪亚桑蒂(Amalia Adininggar Widyasanti)坦言表示:“IPAK指数的下降表明社会对腐败行为的容忍度正在降低,即民众对腐败现象的接受程度下降,对反腐败行动的支持增强。”
我们认为,腐败感知指数的下降印证了民众对执法部门和反腐败工作的不信任。大量高级国家和政府官员卷入腐败是其中一个因素。
这对政府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希望政府能够采取不同的反腐败政策,更加果断、一视同仁、持续而连贯。或许需要采取更严厉的“震慑疗法”来震慑那些肆无忌惮的腐败分子。
普拉博沃总统已多次强调其肃贪决心,并承诺公正执法,人民正在等待总统采取切实行动。毕竟,仍有大量疑似腐败案件看似未被触及,任由其沉淀积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