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疏通传导机制增强金融体系韧性 确保信贷“活水”流入实体经济
-

银行信贷复苏的迹象正开始显现。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不确定时期后,经济融资的齿轮似乎重新开始转动。
政府存放在国有银行协会 (Himbara)和印尼伊斯兰银行(BSI)的总计200兆盾资金中,超过一半已被吸收用于生产性融资。国有银行迅速发放这些流动性,期望能在年底前成为国家经济的推动力。
我们当然应积极看待这一动向。今年8月,银行业信贷同比增长7.56%,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表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正在开始发挥作用。
印尼央行下调基准利率,加之政府资金的注入,正开始对实体经济的融资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第三方存款同比增长8.51%,表明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依然稳固。
然而,乐观情绪不应掩盖一个事实,即大部分的信贷扩张仍由获得政府资金直接支持的国有银行支撑。这种情况并不一定反映民营银行的表现,因为它们缺乏类似的流动性渠道。
如果信贷扩张未能伴随实体部门需求的提升,银行各部门之间增长差距的风险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此外,短期内加快信贷发放本身也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构成挑战。
经验表明,过快地推进信贷发放可能会导致不良贷款(NPL)激增,尤其是在小微企业领域,该领域仍然容易受到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审慎原则不容小觑。健康的信贷增长必须伴随有保障的融资质量。
从流动性角度来看,第三方资金(DPK)增速高于信贷增速也表明仍有巨大的未开发潜力。
这种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要么未来几个月仍有进一步扩张的潜力,要么反映出银行对融资需求前景尚未完全有信心,因此采取了谨慎态度。
与此同时,关于使用"爱国者债券"作为信贷抵押的讨论,可被视为公司融资方面的一项创新。
但从审慎角度看,银行需要确保对此类"爱国者债券"工具的风险处理方式。是将其视同政府债券处理,还是需要单独的风险权重?这一点需要明确,以确保金融创新不会反而制造新的风险漏洞。
总体而言,通过政府资金存放提供的财政刺激、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如"爱国者债券"这样的融资工具创新,共同为未来信贷复苏方向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前的挑战在于保持扩张推动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我们相信,通过财政、货币当局和银行业部门的紧密协调,信贷复苏并非只是暂时的,而是可以为更具包容性的经济复苏奠定基础。
关键在于保持融资质量,确保信贷真正流向生产性部门,并增强国家金融体系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