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5日电】中国国家药监局近日批准发布《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 术语》行业标准,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中国首部脑机接口医疗器械标准,标志着相关产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此前,工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培育2至3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脑机接口技术通过建立脑与机器间的信息通道,实现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协同,是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近年来,中国脑机接口产业快速发展,2024年市场规模达32亿元,预计2028年将增长至61.4亿元。
 
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敖立表示,《意见》的出台是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从“跟跑”迈向“领跑”的关键一步,将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强化国家安全及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文件明确提出六大重点任务和17项具体举措,涵盖基础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壮大、标准制定等方面。
 
目前,脑机接口已在医疗健康、工业制造和生活消费领域展开应用。在医疗方面,技术用于癫痫、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治疗及康复;在工业领域,可提升机器人控制精度和生产安全;在消费领域,脑控家电、脑控计算机等产品逐步落地。多家国内企业已取得脑机接口运动康复设备注册证,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
 
专家指出,全球脑机接口产业仍面临信号采集精度、神经解码算法、生物相容性及伦理安全等挑战。为推动发展,应强化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投入,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并拓展教育、娱乐等新应用场景。
 
业内人士认为,标准化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意见》提出建立技术、产品、服务和测试标准体系,加快重点标准研制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为脑机接口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