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印度尼西亚银行(印尼央行,BI)已向市场投放超过800万亿盾流动性资金,意在推动银行下调贷款利率并加大信贷投放。然而,现实与预期相去甚远。
 
印尼央行行长贝利·瓦尔吉约(Perry Warjiyo)说明,自今年年初以来,央行通过三项举措释放流动性。第一,减少了200.35万亿盾的印尼央行盾币证券(SRBI),持仓从年初的916.97万亿盾降至2025年9月15日的716.62万亿盾。第二,向政府发行了217万亿盾的国债(SBN)。第三,通过宏观审慎流动性激励措施(KLM)向银行体系注入383.6万亿盾,用于国有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及外国银行分行的信贷/融资。
 
“总体上,我们扩张了约800万亿盾流动性,并放宽了多项政策。希望银行能相应下调利率,把多余的流动性投向实体经济。”贝利于周一(2025年9月22日)在国会第十一委员会作证时表示。
 
不过,他也质疑,为何银行至今仍未明显下调利率。除了800万亿盾流动性支持外,央行还已六次下调基准利率(BI Rate),分别在2024年9月,以及2025年1月、5月、7月、8月和9月,各降25个基点。
 
在2025年9月16日至17日召开的央行理事会会议(RDG)上,BI将基准利率降至4.75%,为2022年以来最低水平;同时,存款便利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3.75%,以推动银行加大放贷。
 
然而,利率传导并不顺畅。贝利指出,在BI Rate累计下调125个基点后,银行存款利率仅下降16个基点,目前仍在4.65%的水平。
 
他分析,其中一个原因是银行对大额储户实施了高于存款担保机构(LPS)担保利率的特殊利率。这类储户占银行存款总额的25%,规模高达2380.4万亿盾。
 
与此同时,信贷需求依旧疲弱,企业普遍采取观望态度,仍依赖内部资金进行融资。这从未发放贷款(undisbursed loan)高达2372.1万亿盾的规模可见一斑。(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