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在2025年管理发展学院(IMD)世界竞争力排名的下滑,向政府与产业界发出了强烈信号。在受调查的69个国家中,印尼暴跌13位至第40名。教育领域排名跌至第62位,环境要素更是滑落至第69位。
这一现实映射出我国工业化引擎正逐渐失速。若产业根基持续脆弱,印尼2030年代跻身全球十大经济体的目标必将落空。
美国对印尼出口产品加征19%关税的政策,确实削弱了其全球市场价格竞争力。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国内治理短板使民族产业难以适应变局。
能源供应,尤其是工业天然气,仍然中断且不透明。盐和糖等战略原材料经常受到法规变化的操纵。此外,标准化机构职能重叠导致进口和国产商品的质量监管形同虚设。
国会第七委员会通过产业竞争力工作组严正关注此问题,并非偶然。在与政府的会议中,有批评指出工业部预算仍更多消耗于行政管理而非竞争力的提升。这意味着国家尚未准确把握研发、创新与产业链下游化建设的重心。
产业竞争力核心在于生产成本,其中工业燃气价格是关键症结。玻璃、陶瓷、化工乃至劳动密集型纺织业都高度依赖燃气供应,但分配机制常缺乏透明度:既有配额未落实,也有小额配额超限使用导致企业被迫高价采购。
这种现状既损害经营者利益,又削弱国产商品价格竞争力。解决方案不应止于补贴,而需重组能源基础设施,将产业迁至气源附近或建造新的天然气厂应成为战略选择。
由此,长期高昂的运输成本方便能降低。马来西亚等邻国便以能源供给为基础规划工业区,显着提升生产成本效率,印尼应可借鉴此道。
此外,战略原材料的进口监管规制应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而非政治的方式。 2027年盐进口禁令计划即为典型案例。造纸、食品和制药行业显然需要特定品质的食盐,而本地食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如果在没有进行学术兼容性测试的情况下强制执行进口政策,将导致大规模裁员和出口收入的外汇损失。这意味着原材料政策必须立足研究实证,而非沦为自给自足的口号噱头。
保持竞争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标准化。印尼实际上拥有近万项有效的印尼国家标准(SNI)文件,但其执行往往松懈,尤其在进口产品方面。未获得SNI认证的儿童玩具仍在市场自由流通,不合格的进口商品在网络市场泛滥,而本土产业则面临严格的认证要求。
最终,SNI沦为国内企业的负担,而非保护它们的盾牌。国家标准化局(BSN)和工业服务标准化与政策局(BSP)的权限重叠也导致该系统效率低下。
战略产业观察家里奥韦托•西达鲁克(RiobertoSidauruk)通过安塔拉通讯社发表分析指出,印尼不能再推迟竞争力战略。必须立即实施三阶段方案:
首先,未来2-3年实施防御战略,即通过强制性SNI(印尼国家标准)保护国内市场,维持能源供应,并规范原材料监管;
第二,中期推行适应战略,开拓非洲、中东及欧亚大陆非传统市场,同时推动资源型产业下游化;
第三,长期实施转型战略,投资研发、技术创新与职业教育,培育优质产业人力资源。
政府需认识到:竞争力不仅关乎价格,更涉及质量、可持续性与全球信任度。若能坚持执行该战略,印尼不仅将从第40位崛起,更有望在2035年成为东南亚绿色与数字工业中心。
政府需要认识到,竞争力不仅在于价格,还在于质量、可持续性和全球信任。如果持续实施这一战略,印尼不仅能从目前的第40名上升,还能在2035年成为东南亚的绿色数字工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