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印尼的贪污案件不仅损害国家财政,更侵蚀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贪污金额往往触目惊心,从数亿到数万亿盾不等,这不禁让人追问:这些被没收的赃款究竟流向何处?是否真的归还给了国家?
 
贪污赃款是否真的归还国家?
根据印尼语大词典,贪污是指滥用国家或企业资金为个人或他人谋利的行为。而P.N.H. 西曼俊达所著的《公民教育》一书则给出了更广泛的定义,涵盖受贿、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乃至侵吞受托资金等恶劣行径。例如,2022年印尼肃贪委员会查处了一起政府部门采购贪腐案,造成国家损失数万亿盾。此案不仅涉及现金,还包括房产、豪车等资产,表明贪污所得未必都是金钱,也可能是实物或特权。
据印尼肃贪委员会官方信息,所有贪污资产均依法由其统一管理,其来源包括公职人员举报、现场抓捕或深入调查。但管理流程绝非简单移交国库,而是需经过严格而漫长的法律程序。
 
贪污赃款去向何处?
司法程序结束后,现金赃款通常直接返还国库;若为实物资产,则需先进行公开拍卖。这些追回的资金用于弥补国家损失,以便重新投入公共事业。国际和国内法律将此过程称为“资产追回”,其核心原则有三:
一、收回贪污者非法获取的资产
二、防止赃款赃物用于其他犯罪
三、修复国家损失以重启公共服务
印尼肃贪委员会将贪污资产分为两大类:
一、不当馈赠资产
包括公职人员收到的任何形式的利益输送,如现金、商品、佣金、住宿优待、旅行机票乃至免费医疗服务。即便包装成“礼物”或“谢礼”,只要与职务相关即属非法。例如某官员在中标项目后收受承包商赠送的豪车,虽无现金交易,车辆价值仍计入贪污资产。
二、罚没资产
指经司法程序确认为贪污犯罪所得的财产。没收通常在法院判决后执行,但特殊情况下可提前冻结以防转移。例如价值数亿盾的公寓、土地或银行账户,经拍卖后用于弥补国家损失。
 
赃款返还规则
根据印尼肃贪委员会官网信息,没收资产首先存放于司法人权部下属的“国家扣押物品仓库”,这里集中保管车辆、房产、珠宝、重要文件等各类证物。司法程序终结后,资产将移交“国家财产与拍卖服务中心”处理。
所有拍卖均在严格监督下公开进行,杜绝低价交易。所得款项全额上缴国库,用于政府项目或返还受损部门或地方政府。此流程依据2019年第19号法案第47A条强化规定:
(一) 第47条所述搜查和没收所得可进行拍卖
(二) 拍卖细则由政府条例规定
 
退赃能否让贪官脱罪?
答案是否定的。即使退还全部赃款,刑事责任仍不可免除。根据1999年第31号《根除贪污犯罪法》:
第4条:退还国家经济损失不免除第2条和第3条所述罪行
第2条:贪污者可判处4-20年监禁,最高终身监禁,罚金2亿-10亿盾,特别严重者可判死刑
第3条:滥用职权致国家损失者可判1-20年监禁,罚金5000万-10亿盾
 
案件实例
今年8月7日,南苏门答腊高等检察院特别刑事助理阿尔迪安西亚在记者会上展示5061亿盾(约合1.3万亿国家损失)现金证物。该案涉及印尼人民银行(BRI)向两家企业违规发放信贷,凸显印尼持续高压反腐的态势。(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