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经济与法律研究中心(Celios)报告指出,银行业已成为线上贷款/平台放贷(pindar,超级放贷人 superlender)的主要资金来源。
 
“许多银行也以超级放贷人的身份投资线上贷款平台,我们发现此类机构数量持续增加,占比不断上升。我认为,这恰恰表明该行业能够充分利用银行成为平台超级放贷人的兴趣所带来的机会。”Celios经济学家兼数字经济主任Nailul Huda在8月11日(周一)于雅加达举办、主题为“最高监管上限对线上贷款经济效益的影响”的Celios研讨会上表示。
 
数据显示,银行业在平台贷款资金来源中的占比,从2021年1月的10.8%升至2022年年中的23.8%,2024年7月达到57.1%,并在2025年1月进一步升至61.7%。
 
平台依据银行监管规定推出的创新信用评分,被视为吸引银行积极通过pindar模式发放融资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他推动因素包括每年约15%至20%的竞争性回报率,以及25%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这一增速反映了2020年至2025年期间放贷账户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情况。
 
“事实证明,从放贷方来看,线上贷款的回报率相较其他投资资产而言更具吸引力。”Huda补充道。
 
据悉,pindar模式同样令借款人受益,其未偿贷款余额大幅增加。数据显示,月度贷款发放额已从2020年的6.88万亿盾增长至2025年的逾28万亿盾。
 
公众对基于应用程序的数字融资服务需求旺盛,反映出相比传统银行业务,该模式在访问便捷性、处理速度以及灵活性方面更具优势。
 
另一因素是,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UMKM)贷款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使得15岁及以上借款人通过移动设备申请贷款的趋势愈发明显。
 
Celios运用“差异-差异”方法的测算结果显示,金融科技(fintech)显著提升了金融包容性,增加了0.415个百分点。此外,研究还发现,金融科技引入后,该国的金融包容性指数(PII)为0.712,而在引入前仅为0.406。
 
该机构认为,事实证明,金融科技在拓展金融服务渠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惠及那些此前无法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群体。
 
“我们还发现,一方面,40%的中低收入群体确实因金融科技而受益。因此,这无疑是借款人能够切实感受到的积极效应。”他说道。(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