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讯】8月7日,(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7日发布信息说,该所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团队梁尔源研究员等专家联合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合作者开展一项最新研究,阐明全球高山树线与灌木线的分布格局及其相关的形成影响与迁移机制。
 
  这项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发表,从全球、南北半球和区域尺度上展示出20世纪以来高山树线和灌木线的移动速率,乔木和灌木生长、更新趋势及其权衡关系,以及过渡带扩张对高山生态系统的影响。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芦晓明副研究员介绍说,高山树线通常指高度大于2米-3米的直立乔木连续分布的最高海拔上限;高山灌木线往往分布在树线之上,是灌木丛(高度小于1米)连续分布的海拔上限。
 
  论文通讯作者梁尔源指出,全球尺度上,高山灌木线平均位置比同区域的高山树线高335米 ± 201 米,二者的差异在北半球要显著高于南半球。
 
  研究显示,过去120年间(1901年-2021年),全球239个树线样点中,81%的高山树线位置向高海拔迁移,18%的树线位置保持稳定,1%的树线位置下降。就树线爬升速率而言,全球平均为0.40 米/年,其中北半球显著高于南半球。
 
  在区域尺度上,亚洲北部地区树线爬升最快,亚洲东部、北美东部和新西兰地区树线基本处于稳定状态。青藏高原地区树线爬升速率为0.17米/年,显著小于北美西部、阿拉斯加、地中海-阿尔卑斯和北欧地区。
 
  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42个灌木线样点的平均爬升速率为0.49米/年,显著高于高山树线变化速率。1901年以来,83%的灌木线种群更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近20年来,一些样点灌木的更新显著下降。
 
  梁尔源认为,全球范围内,仅有不到三分之一树线样点中树木生长、更新和树线位置都处于显著上升状态,其他样点三者的变化并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种群的权衡策略,表明乔木和灌木会将有限资源在生长和繁殖更新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适应极端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