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心饮食有十个特征
-

中国注册营养师 李园园
心血管疾病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国内外指南都提到,健康生活方式可预防80%的心血管疾病。在几种生活方式中,饮食排在首位。美国心脏学会近日发布报告也强调“食物是良药”,保护心脏的饮食应符合 10 个特征。
1.吃动平衡,体重健康。维持健康体重有利于控制血脂,改善饮食结构、保持适量运动是维持适宜体重的长久之计。饮食结构可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同时每天保证相当于 6000 步的身体活动量。如果已经有血脂异常,既要注意合理膳食,也需要增加活动量 ,每 周 5~7天、每次 3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2.食物多样,吃够果蔬。没有哪种天然食材能满足人体全面的营养需求,在良好的膳食结构中,食材种类是重要指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平均每人每天摄入 12 种以上食物,每周 25 种以上。除了种类够,品类也要尽量丰富,尤其是果蔬,每天摄入足够果蔬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具体来说,每天应吃够 300~500克蔬菜、200~350 克水果。
3.多粗粮,少细粮。精白米面营养损失大,饱腹感低,还会引起较高的血糖反应,不利于心血管健康。而全谷物未经精细加工,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麸皮及天然的营养成分。《全谷物与健康的科学共识》指出,用全谷物替代精制谷物,能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全谷物 50~150 克。糙米、燕麦、小米、玉米等都很好,蒸饭煮粥、做馒头都可以。另外,红豆、豌豆、芸豆等杂豆类,营养价值也远超精白米面,可以与全谷物掺合着吃。
4.优质蛋白“唱主角”。2020 年,国际血脂专家组提出“蛋白来源金字塔”。从品种来看,植物蛋白和某些动物蛋白,如大豆、鱼肉、蛋类、奶制品、禽肉更有利于血脂健康,红肉类只建议吃“瘦的且未加工”的。大豆和坚果富含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同时不含胆固醇,适量摄入有利于保护心血管。推荐每天吃一把大豆(15~25 克原料大豆),坚果平均每天吃一撮(7~10 克)即可。动物蛋白中,鱼肉和海鲜最为推荐,建议每周最好吃两次。畜肉、加工肉制品饱和脂肪和盐含量高,摄入太多对血脂调控不利,建议最好少吃。
5.选择植物油,远离动物油。动物油和热带植物榨出的油,饱和脂肪含量高,例如猪油、可可油、椰子油、棕榈油等都是饱和脂肪含量大户。饱和脂肪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明确关系,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成年人每天饱和脂肪摄入量最好不超总能量的 10%,已经有血脂异常的人最好不超过 7%。日常烹调用油更推荐不饱和脂肪含量高的植物油,如橄榄油、茶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等。另外,建议大家吃油不要太“专一”,最好换着品种吃。需要提醒的是,无论吃哪种油都要控制量,每天不超过 25 克。
6.少吃超加工食物。加工食物包括通过熏制、腌制或添加防腐剂保存的肉类,以及添加盐、糖或脂肪的植物性食品。超加工食物指除了添加盐、甜味剂或脂肪以外,还添加了人工色素 、香料和防腐剂的食品。过度加工的食物不仅口味重、营养价值低,还会导致油、盐、糖摄入量更难控,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各国指南都倡导多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烹调时适当减少油盐糖的使用。
7.尽量远离甜食。各类甜食、甜饮料都是精制糖的重灾区,摄入过多会导致龋齿、肥胖、糖尿病等。世卫组织建议每天精制糖摄入量不超过总能量的 10%(约50 克),最好不超过 5%(约25 克)。日常饮水最推荐白开水,淡茶水也是不错的选择。想吃零食,酸甜可口的水果是优先选择。
8.把好 5 克限盐关。咸的背后意味着盐含量高,长期盐摄入超标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 5克。做菜时如果用了生抽、蚝油、鸡精等,食盐摄入就得减少,基本以做出的菜尝不出明显咸味为宜。选购预包装食品时,注意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如果配料表添加了盐,营养成分表钠含量不超过 120 毫克/100 克依旧属于“低钠”食品,相对更健康。
9.跟酒“决裂”。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发现,饮酒没有安全剂量,只要喝酒就会对心脑血管产生影响。因此,能不喝尽量不喝,聚会可以选择茶水等健康饮品,如果不得不喝一点,最好喝酒精含量低的酒。
10.营造健康饮食环境。如今,我们的进餐环境越来越多元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在哪里吃饭,以上这些健康原则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