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的全年养生法 以黄帝内经为基础 结合多年临床经验
-

受访专家:国医大师、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南 征
生命时报记者 高 阳
顺时调摄是中医养生的精髓,国医大师、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南征在《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基础上 ,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了“十二月份养生法”。
一 月:温肾。 注意保暖 ,同时多做散步、慢跑等运动。饮食上多吃有补脾胃、温肾阳、化痰、止咳、补肺功效的食物,比如羊肉、鸡肉、核桃仁、大枣、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忌寒凉之物。
二月:春捂。立春后,天气还较寒,故古人提出“春捂”之说。“春捂”的目的是为了养阳,以助肝气疏泄,身体阳气生发。建议此时多吃有辛温发散功效的食物,比如大枣、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忌辛辣。
三月:养肝。此时处于初春时段,《黄帝内经》曰:“春宜养肝”。养肝首要就是保持精神愉悦,同时晚睡早起,多吃大枣、山药、菠菜、鸡肉等甘味食物,少食酸味,以防阻碍肝气疏泄。
四月:调阴阳。清明前后是郊游、踏青的好日子,从防病角度讲,这段时间天气阴凉,应注重补肾、调阴阳。宜多吃菠菜、荠菜、葱、枸杞等食物,少吃辣椒、肥肉、海鱼等油腻、寒凉之物;运动方面,可尝试打太极拳。
五月:保心。天气转热,要注重精神调养,避免暴喜暴怒伤及心阳。宜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米、绿豆、冬瓜、丝瓜、黑木耳、藕、西红柿、西瓜等,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热之品。
六月:防疫。初夏时节,气温升高、湿度加大,各类细菌、病毒、蚊虫等生长繁殖加快,需要预防腮腺炎、水痘等传染病。养生关键是晚睡早起、饮食清补,宜吃菠萝、苦瓜、荔枝、芒果、绿豆等新鲜蔬果、豆类等。
七月:护阳。此时处于小暑节气,是一年中阳气最鼎盛的时候。《黄帝内经》提倡“春夏养阳”,故此时要顺应时节,保护阳气。具体方法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以清淡为主,尽量少吃冷饮,保持心情愉悦,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做做艾灸。
八月:防暑。八月天气温燥,易损津液,要多饮水,老年人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建议此时大家要做到内心宁静,忌悲忧伤感。起居方面遵循俗语:“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九月:防燥。金秋九月,防燥是首要养生之务。饮食宜吃西洋参、沙参、百合、杏仁、川贝、冬瓜、黄瓜、萝卜、梨等清润之品,多饮水,少吃鱼虾、海腥类食物。
十月:养精。与“春夏养阳”对应的是“秋冬养阴”,饮食宜吃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牛肉、大枣等温润食物,少吃葱、姜、蒜等辛辣之品 。 每天睡前“ 吞 津液 ”,具体方法是:闭目,专注于呼吸,用舌尖舔动上颚或在口腔内旋转,直至唾液充满口腔,然后分多次缓缓咽下。此法可滋润五脏、养精养阴。
十一月 :蓄 锐 。小雪节气过后,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中医认为,冬季主藏,冬天宜懒,是“养精蓄锐”的最佳时间。起居上,宜早卧晚起 ,充足睡眠 ,做好背部保暖。饮食方面,宜多吃牛肉、羊肉、乌鸡、豆浆、牛奶、萝卜等,少食寒性之品,如海鲜等。
十二月:藏精。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所谓“藏”,即藏精。建议平时坚持多做有氧运动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精气自然就会有所积累。与此同时,多吃些具有温补和健脾功效的食物,比如羊肉、红枣、枸杞、山药、薏米、红豆等,推荐一个食疗方——当归羊肉汤。“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大家要记住老祖宗总结的养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