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创新引领生成式AI新范式 全球共识呼之欲出 各方呼吁合作治理智能风险
-

7月26日,一款中国制造的机器人吸引外国观众。当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
【中新社上海7月28日电】7月28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毕马威发布《新智启新质:生成式AI赋能产业变革的实践与路径》白皮书,认为中国式创新开启生成式人工智能(AI)新范式。
毕马威中国“智慧之光”数智化解决方案主管合伙人柳晓光当日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三大支柱:算力、算法、数据,在这三点上中国的发展都有特色。
从算力角度看,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东数西算”等政策措施将全国的算力基础设施、公共行业云的能力集中在一起,为千行百业提供服务,而不单纯是头部的大型企业自建自用。柳晓光认为,中国希望把AI基础设施做成“像自来水一样的公共服务”,这一布局非常前瞻。
从算法角度讲,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基础大模型,其能力、性价比、算力密度在全球都颇为突出,降低了企业运用大模型软件的门槛,让企业能将更多时间花在业务逻辑和数据积累上,由此提供普惠性。
在数据方面,柳晓光说,大模型时代不仅要积累数据,还要用大模型去深度理解这些数据,挖掘其业务价值。在国家推动数据交换、合规、共享的背景下,通过机构和机构间、企业和企业间、整个行业间的数据合理流通,再加上大模型应用的能力,将为数字中国带来很多新变化。
柳晓光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数据或市场等静态资源上,更体现在一种动态能力,即高效的社会协同与执行力所带来的AI技术规模化部署速度,这种速度能够将技术潜力转化为产业实践能力。
人工智能日益强大 各方呼吁全球合作加强治理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期间,多国专家与企业代表指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广泛机遇的同时,也潜藏安全与伦理风险,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协作,构建普惠、安全、可控的AI治理框架。
人工智能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医疗健康、交通调度等领域,并日益深入人类生活。与会人士预计,未来将出现大量具备语言记忆与任务执行能力的智能体,推动AI进入深度融合阶段。
中外多位科技领军人物强调,AI能力虽在不断突破,但风险挑战不容忽视。MiniMax公司创始人闫俊杰认为,AI正在持续进化,其潜能几乎“无止境”。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仍缺乏科学方法保障AI安全性与可控性。
图灵奖得主约书亚·本吉奥指出,当前AI系统可能无法始终受控于人类意志,而诺贝尔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则比喻AI如“猛虎幼崽”,必须在早期做好约束与规范。他主张建立国际协作机制,加强AI安全研究与价值引导。
如何防止发展中国家陷入“智能鸿沟”也成为与会焦点。有学者指出,发达国家掌握主导性技术优势,可能进一步削弱发展中世界在国际AI议题上的话语权。
会上发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提出,应及时识别AI风险,制定应对措施,推动各国共同参与治理,打造广泛共识的全球安全机制,同时鼓励各国结合国情发展自身AI能力。
中方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拟将总部设于上海,以实际行动推动多边主义、回应全球南方发展诉求,并促进人工智能向善发展与成果共享,体现中国在全球AI治理中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