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印尼农业部与多地食品监管团队的联合调查发现,部分品牌大米以高价“优质米”名义出售,实则混入中档米或不符合优质米标准。农业部长苏莱曼强调将对掺假行为零容忍,此案因严重损害消费者和农民利益引发社会关注。
周一(7月14日),苏莱曼表示:“我们将严厉打击这种欺诈行为。这是对农民、消费者和国家粮食自给精神的背叛。”他重申大米产品注册制度的重要性,指出将劣质米掺入高价优质米的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破坏国家粮食市场秩序。
根据印尼国家标准(SNI),优质大米含水量需不大于14%,整粒米不大于85%,碎米率不大于14.5%。该标准同时得到《2023年国家粮食局第2号大米质量与标签条例》及《2017年农业部第31号大米质量分级条例》的强化。
苏莱曼痛心表示:“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大型企业涉嫌不遵守质量标准。消费者支付优质米价格却未获得相应品质,这如同购买24K黄金却收到18K产品。”大米产品注册制度依据《2018年农业部第53号植物源性生鲜食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旨在保护消费者并提升产业规范性。
 
212个掺假品牌曝光
印尼农业部在10个省份发现212个涉嫌掺假的大米品牌。今年6月6日至23日的调查覆盖10省268份样本,检测显示85.56%的“优质米”和88.24%的“中档米”不符合SNI标准。此外,95.12%的中档米售价超过最高零售价(HET),9.38%存在缺斤短两问题。
近日,苏莱曼在发布会上强调:“我们动用了全国13家实验室复核数据,因其敏感性必须确保准确。”据测算,该乱象每年导致优质米消费者损失34.21万亿盾,中档米消费者损失65.14万亿盾,潜在总损失达99万亿盾。
调查发现,部分商家将政府“粮食供应与价格稳定计划”(SPHP)补贴大米与高价米混合销售,仅展示20%的SPHP大米,其余80%掺入高价米牟利。苏莱曼指控背后存在“大米黑势力”操纵,此举每年造成国家2万亿盾损失。更异常的是,在近期收割旺季期间,仍有渠道违规分销本应暂停的SPHP大米。
 
警方突击四家巨头
7月10日,警方食品特别行动组对Wilmar集团、Food Station Tjipinang Jaya公司、Belitang Panen Raya公司及 Japfa集团旗下Sentosa Utama Lestari公司四家企业展开调查,初步锁定26个问题品牌。样本检测显示这些产品均不符合法规要求。
涉事企业之一Sentosa Utama Lestari公司于7月12日发布声明,称其生产流程符合标准并接受定期严格检查,但尚未收到最终调查结果,表示愿配合改进。
 
分批公布问题品牌
农业部长宣布将分阶段公布212个问题品牌名单,相关资料已移交国家警察总长西吉特及总检察长布尔汉努丁。他呼吁消费者通过官方渠道关注披露信息,避免购买问题产品。7月12日,部长向媒体表示:“请全国民众警惕这些品牌,我们将逐步公布详情。”(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