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上周,SINAR HARAPAN编辑部有幸与多位社区领袖一同参观了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Masjid Istiqlal)。这次访问尤为特别,因为我们得以亲眼目睹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由艺术家Ki Fathur Gamblang创作的《两位人物》画作,描绘了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大伊玛目纳萨鲁丁·乌马尔(Nasaruddin Umar)与教皇方济各(Pope Francis)的互动。
 
画中,教皇方济各亲吻了纳萨鲁丁·乌马尔的手,而大伊玛目则以亲吻教皇的额头作为回应——这一充满深意的姿态优雅地展示在清真寺的内部空间。
 
此次访问的组织者、同时也是“普拉博沃08军团”(Laskar Prabowo 08)总主席的Devi Taurisa表示,这幅画的创意来自企业家Ake Arif。她说:“这幅画传递了关于宗教间宽容与和平的强烈信息。它被放置在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希望能提醒每个人始终高举宗教宽容与和谐的价值观。”
 
出席活动的嘉宾包括Sasmiyarsi Sasmoyo、Prof. Dr. Cita Citrawinda、Halida Hatta、Harijono Wibisono和Muliawan Margadana等。
 
令人惊叹的不仅是画作的寓意,还有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本身的宏伟。Prof. Cita Citrawinda表示:“这幅画被放置在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非常合适,能让更多人看到。尤其是它描绘了两位伟大的领袖,因此这幅画被视为宗教间宽容与和平的视觉象征。”
 
她补充道,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与天主教大教堂(Gereja Katedral)的亲密关系不仅体现了象征性的宽容,更体现在城市建筑中。此外,Prof. Cita还认为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是潘查希拉价值观(Pancasila)的真实象征。
 
“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或许是唯一一座以潘查希拉哲学建造的清真寺。从苏加诺(Bung Karno)和建筑师弗里德里希·西拉班(Friedrich Silaban)深思熟虑的设计中就能看出这一点。”她解释道。
 
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通过其建筑元素展现了强烈的民族意义。主穹顶直径45米,象征1945年独立年份;小穹顶直径8米,代表8月;而支撑柱高17米。三者共同构成了1945年8月17日这一历史日期的象征,使这座清真寺不仅是礼拜场所,更是一座提醒印尼独立精神的精神纪念碑。
 
她希望这座清真寺和这幅画的美丽能更多地被展示,让所有信仰的人欣赏。印尼文化圈(Lingkar Budaya Indonesia)的创始人之一Sasmiyarsi Sasmoyo表示,这幅画深深触动了她。对她而言,画中相互尊重的姿态体现了印尼作为潘查希拉国家的精神。
 
她强调,作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尼保障宪法规定的宗教自由,并拒绝将宽容误解为将其他宗教置于次要地位。
 
“我非常感动,因为这幅画反映了印尼作为潘查希拉国家的特质。”她说。
 
对她而言,这幅画象征着所有人作为上帝的创造物和国家公民的平等权利。
 
她还强调了在印尼多样性中保持团结精神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秉持潘查希拉精神,尊重差异是上帝的恩赐。如果没有差异,生活岂不是太单调?”她说道。
 
她提醒人们,不应认为某些族群或群体高人一等,因为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我们要感恩,我们都是兄弟姐妹,不应有‘爪哇人更高贵’、‘巽他人更高贵’、‘米南加保人更高贵’或‘亚齐人更高贵’的想法。”
 
Sasmiyarsi还对苏加诺(Ir. Soekarno)表示钦佩,因为他选择了一位基督教建筑师弗里德里希·西拉班来设计这座作为印尼清真寺中心的重要建筑。她认为,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体现了苏加诺对潘查希拉价值观的坚定实践。
 
Sasmiyarsi希望印尼在未来继续维护其多样性。“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相互尊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彼此关爱、互相体谅。绝不能让我们未来的多样性消失。”
 
LP3KN主席、2024年教皇方济各访问GBK活动组委会主席Muliawan Margadana也发表了深刻见解。他表示,这幅画蕴含了三个核心价值:信仰、兄弟情谊和慈悲。
 
“因此,教皇访问印尼和这幅画不能仅从物理层面理解,而应视为跨信仰精神相遇的象征。”他说。
 
他还强调了大伊玛目纳萨鲁丁·乌马尔对教皇方济各的深刻敬意。“这幅画是印尼伊斯兰开放、友爱与和平的强烈象征。”
 
他认为,宽容必须持续被捍卫,不能在国家发展中轻视。面对仍不时出现的宽容挑战,Muliawan呼吁公众保持乐观。“我持乐观态度,因为印尼社会本质上尊重差异,而媒体在维护这种意识中扮演重要角色。”
 
创作这幅画的艺术家Ki Fathur Gamblang表示,他非常自豪能通过作品《两位人物》参与推广宽容价值观。作为艺术家,他感到荣幸能通过艺术表达关于和谐共处的普世信息。他认为,这幅画在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的展示不仅是象征,更是对反思宗教间相互理解的切实呼吁。
 
对Ki Gamblang而言,宽容不仅仅是容忍差异或被动接受,而是主动作为,以爱心对待他人。“宽容是创造和平安宁社会的最高形式。”他说。通过这幅画,他希望公众能理解多样性的本质不是对抗,而是共同维护的国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