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央行(BI)理事会于5月21日周三决定将基准利率从5.75%下调至5.5%。该决定被认为符合今年预计在1.5%至3.5%范围内的通胀走势。
该政策也被认为是央行为根据印尼盾基本面维持汇率稳定,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而做出的努力。
通过该政策,印度尼西亚央行致力于实施亲市场的货币政策操作策略,以强化通过利率渠道,尤其是银行业领域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央行此次降息为银行业扩大信贷投放创造空间。对实体经济而言,更具竞争力的利率水平将增强企业获取贷款拓展业务的信心。
印尼央行发布的流通货币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未偿还银行信贷达7816.4兆盾,同比增长8.7%。企业信贷发放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达到13.1%。
从信贷结构看,投资类贷款增速最为显着(同比增长12.6%)。支撑性行业领域表现亮眼:采矿和采掘领域(+42.7%)、电力、燃气和水务领域(+16.2%)、交通、运输和通信(+15.2%)、建筑业(+13.3%)及服务业(+10.9%)均实现强劲增长。
投资信贷的增长本身就为企业扩张的前景带来了希望。投资信贷用于设备采购、厂房扩建、机械购置等资本性支出用途的特点,折射出实体经济的活跃度和走势。
尽管2025年首季投资信贷增速较去年同期的14%有所放缓,但仍显着高于2022-2023年中期的水平。
商界当然殷切期待,银行业能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或至少开辟更便捷的贷款渠道,来响应央行基准利率(BI Rate)的下调政策。
分析认为,若此次基准利率下调能带动存款利率下行,进而带动信贷利率下降,并传导至信贷端,将有效激发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需求。
本报认为,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推动经济的努力,是一个响应性的步骤。
当前关键在于银行业与政府如何协同提升经济规模效益,并制定精准政策优化融资支持。
虽然利率并非驱动经济的唯一要素,但融资渠道的畅通与成本优化,让企业参与者和社会能够轻松且负担得起其获得的信贷的话,无疑将增强市场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预计新增信贷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加速释放,因此把握这一政策窗口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