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全面构建灾害防范体系 切实提升全民防灾意识
-
席卷我国各地的各类灾害——洪水、山体滑坡、龙卷风、火山喷发以及其他形式的灾难接踵而至。自然灾害摧毁了家园和经济资源,夺走了许多生命,并导致数千人受伤。
事实上,并非只有我国遭受灾害侵袭。我们周边的国家,如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也经历了同样的情况。尽管如此,我们对国内自然灾害仍需保持高度关注,因为灾害严重危及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
最近几周,各种灾害持续不断,接二连三地发生。中爪哇省和西爪哇省多个地区的洪水与山体滑坡,东爪哇省和东努沙登加拉省的火山喷发,以及摧毁居民区的龙卷风。
在当前雨季,可以预见,由高降雨量引发的自然灾害仍将频繁发生。国家灾害管理局(BNPB)已警告,近日多个地区出现降雨及其衍生灾害的风险很高。
地方政府和民众被要求提高警惕,应对几乎遍布全国范围的降雨增多可能性。据称,从亚齐到巴布亚,各地都可能出现强降雨。
国家灾害管理局(BNPB)呼吁民众必须做好准备,以降低灾害风险。可悲的是,防范意识薄弱恰恰是我国持续存在的问题。回顾上周发生在爪哇岛中部的山体滑坡等一系列灾害,必须承认我们的防范准备仍然非常不足。这从政府到社区层面都有体现。
在11月13日周四发生在芝拉扎市马杰南县Cibeunying村的灾害中,有村民证实,当天中午就在村庄上方的丘陵地带发现了又深又圆的马蹄形裂缝,这在地质学上是山体滑坡发生前的初期征兆。
Pandanarum区堪称山体滑坡频发的地区。 11月16日周日在班贾尔内加拉县Pandanarum区Pandanarum村发生的山体滑坡,更为清晰地暴露了当地政府与民众防范意识的薄弱。
必须承认,灾害预警防范体系依然非常薄弱。早期预警系统设备的配备仍然严重不足,同时也未能辅之以社区防灾意识的强化。结果,居民不仅无法做到迅速疏散撤离,甚至在这样的灾害高发季节,也缺乏保持高度警惕的敏感性。
中爪哇省发生的这两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山体滑坡事件,应该给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敲响警钟。在印尼所有灾害高危地区,绝对必须认真构建灾害防范体系。
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实必须高度警惕其负面影响,切不可掉以轻心。政府官员不仅必须有效预测灾害,更须采取精准迅速的措施,包括向民众普及知识,使他们也能为应对最坏的可能性做好准备。
政府在灾害减缓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尽管2007年第24号灾害管理法规定政府需要制定“抗灾村庄”(Destana)计划(该计划于2012年启动),但其实施进展缓慢。 “抗灾村庄”是指那些具备自主能力应对灾害威胁,以及从灾害影响中迅速恢复能力的村庄/乡镇。
缺乏早期预警系统或其他相关设备不应成为障碍。事实上,省级和县/市级地方政府应能够利用基于当地经验的方法,进一步推动灾害减缓、预测和应对工作。
此外,同样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必须尽可能充分利用来自灾害和气象监测机构机构的所有信息与数据。当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BMKG)早已提前发布极端天气预警时,地方直至村庄的各级机构就应进入待命状态,大力加强区域监测。
这些措施必须坚决执行,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有时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影响。再次强调,灾害次数未必与人员伤亡数量成正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