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孩子,对事不对人 撤销原有奖励 承担犯错后果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卢风琪
“孩子犯错,到底该怎么惩罚”让不少家长为难:罚得轻了孩子不上心,下次还继续犯;罚得重了又怕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影响亲子关系。以下几个方法或许能帮到你。
巧用“负惩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正负惩罚”的概念。正惩罚是指施加一个消极刺激,比如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 业 ,就罚站或者增加做家务的时间。负惩罚是指去掉一个积极刺激,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比如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就不允许看电视或者减少零花钱。通常情况下,负惩罚比正惩罚更有效果。正惩罚容易激发孩子的不良情绪,抵消做错事后的负罪感 ,孩子会很不愉快,甚至出现逆反、攻击等不良行为。负惩罚是撤销让孩子感到愉快的奖励,同时让孩子认识到家长惩罚的是做错事,而不是孩子本人,这更能让孩子认识到行为的不妥,从而做出改变。需要注意,惩罚孩子,尽量不要用罚做家务的方式,避免让孩子错误地认为家务是一种惩罚性劳动,进而降低对家庭的责任感或形成不正确的劳动观。
试试“自然惩罚”。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了“自然惩罚法则”,他指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结果。”孩子犯了错,不应该对孩子进行过多地指责或抱怨,而应让孩子直接承受错误造成的后果。比如,孩子故意弄坏了玩具,大人不要着急帮忙修好,而是先让孩子感受失去玩具之后的不愉快。再如,孩子贪玩不认真吃饭,那就撤掉他的食物,并拒绝为他提供零食,让他感受饥饿,直到下一次就餐时间的到来。提前跟孩子说明事情的严重性,并且告知他:即便哭闹,爸爸妈妈也不会妥协。家长没必要和孩子争对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试一试。孩子看到行为不当的后果,可能从此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及时惩罚。当孩子犯了错,很多家长会跟孩子说“你等着”“过两天再找你算账”,这会让他陷入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中,孩子不知道惩罚什么时候会到来,也不知道自己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孩子的错误行为,只要不是在公共场合或者有客人在场,就要立刻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惩罚。及时惩罚能让孩子马上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孩子也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会长时间被负面情绪所困。家长要记住,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错误和纠正错误,而不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千万不能为了逞口舌之快而打击孩子,或者嘲笑和侮辱孩子,而是要就事论事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并且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惩罚孩子要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同一种惩罚方式对不同的孩子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家长应仔细观察和研究孩子的个性特点、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根据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视具体情况灵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