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科普别只顾流量 传播焦虑误导患者 以偏概全夹带私货
-

受访专家: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 吕继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激光中心主治医师 钱 辉
生命时报记者 虞 晔
近些年,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少医生当起了网红博主,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医学科普,受到大众欢迎的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
“做科普是为了惠及更多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激光中心主治医师钱辉在多个社交平台开设账号,聚焦皮肤科普话题,解答“咖啡斑、蜘蛛痣该如何治疗”“做光子嫩肤注意什么”等问题。由于内容专业、浅显易懂,账号人气颇高。谈起做短视频科普的初衷,他说,一方面是门诊中有很多患者询问相似的皮肤问题,做科普视频能方便更多人观看学习;另一方面,医美领域非常混乱,一些人为达商业目的会用虚构内容欺骗患者,希望尽自己所能做些专业科普澄清谬误。
今年,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吕继辉也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开了个人账号。她说:“我接触新事物较慢,在门诊中发现很多病人看短视频健康科普,才做此尝试。另外,有些外地病人因无法经常来面诊,会主动询问医生的科普号。在门诊中,我碰到过好多患者,一直到疾病中晚期才来看诊。如果早一点来,疾病不至于发展得那么严重。我做科普就是希望大家对一些疾病有所认识,能提前防范,且部分内容对同行也有参考意义。作为一名医生,我终其一生能面诊的病人数量有限,但如果通过短视频渠道则能惠及更多人。”
不过,钱辉说:“做短视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表示,先要找选题,再拍摄、剪辑、上传,有时一条视频要反复录制很多遍。期间,他碰到过一些困难,比如部分观点和同行有冲突,容易引发不愉快。一些平台对医疗话题限制很严,有时不管青红皂白视频就被限流或封禁,这意味着前期做的准备都白费了。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等发布的《数字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显示,医生科普近几年呈蓬勃发展趋势。以微博上认证为医生的账号为例,超 1/4 账号为近 3 年新注册。微博、抖音、微信三大数字平台上,健康科普内容数量增长明显,一些头部医生账号输出量惊人,在微博发帖超1万条、抖音发视频超 2000 个、微信发文超 3000 篇。《抖音健康科普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平台每天新增2.1万个健康科普内容,有2亿用户从平台上获得相关信息;截至今年3月初,抖音已入驻超3.5万名三甲医院认证医生。一项项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医生正在向互联网平台聚集做科普。
有些博主传焦虑谋利益
数据显示,我国 73%的短视频直播用户曾在手机端看过健康科普类内容,其中 42%的用户平均每周会看 1 至 3次。但当下,对于越来越多医生聚集社交平台的现象,评论呈两极分化。有人抵触,觉得医生在短视频副业上花费精力过多,可能影响白天看诊,消磨钻研医术的热情。但更多支持者认为,网红医生们能更直接、客观地科普医疗知识,应支持和鼓励。
在外企工作的王女士说,自己在多个社交平台关注了很多医生账号,会利用吃饭、坐车等碎片时间看一些健康科普。“一些科普内容是医生看诊后的有感而发,很实用。大众通过这些内容了解更多医学常识,能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搜索“医生”一词,发现大多数发布内容的医生,其就职的医院、科室、职称、姓名等都经过了平台认证。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基本都是每日更新,视频点赞数从几千到数万不等,逢年过节还会特意录制问候视频,和粉丝互动密切。在一些医生的科普号内,可直接点击链接预约挂号或在线咨询,也可加入医生粉丝群。
平台上存在一些博主在打身份“擦边球”。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发现,有博主在个人简介一栏写着“做您身边的医生”,分享内容包括“养肠道”“提高免疫力”等,部分视频点赞近 3 万,但其认证信息却是某信息咨询工作室。
有的“科普视频”存在引流和带货行为。比如,有的视频讲述治愈病人的案例,然后用“独家秘方”吸引网友进一步探索;有的博主“说一半,留一半”,在评论区公布联系方式,促使一些网友“私聊”。虽然《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对于发布医疗广告有严格限制,但部分“医学科普”与“广告营销”之间存在界限模糊问题,而这一问题可能挑战健康科普的专业权威性。
通过近几年做短视频,钱辉切身感受到有部分医生为谋取商业目的,在短视频内创造概念、博取眼球、传播焦虑,诱导患者进行不必要的就医。一些患者受骗后,不仅增加经济负担,还要承受因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也使很多患者对医生进入社交平台产生抵触,损害其他认真做科普医生的公信力。
吕继辉表示,在网上进行医学科普,特别是通过短视频形式科普,容易因时长限制,而解释不到位、以偏概全,从而误导网友。比如,有些科普视频想传达“巧克力能改善情绪,对抑郁症病人有帮助”这个信息,但受短视频时长限制,没有交代巧克力不适合患糖尿病的抑郁症病人,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更不能代替抗抑郁药。这样的科普容易引发误解,需要专家严格审核把关。“科普必须兼具科学性、趣味性和时效性,力求将最专业的知识带给大众。”
审核机制有待完善
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 2030年)》中,提倡“健康知识普及行动”,要求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医院和医生的绩效考核,同时纳入对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定中。吕继辉说,如果要求医生单纯做科普、不求任何回报,可能会让一些医生难以坚持,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医生来说是很大的鼓励,会让更多同行加入科普队伍。与此同时,两位专家都认为,更多医生加入“线上科普大军”,对社交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引入专家审核机制,杜绝虚假、涉黄等内容。
钱辉呼吁,社交平台成立专家委员会,审核健康科普视频内容,刹住不良账号为博眼球、赚流量发布耸人听闻的言论之风。吕继辉建议,社交平台进一步严管和完善对医生的认证,大众应注意识别账号认证信息,防止有人鱼目混珠。一些医生除了拍短视频,还会通过直播或在评论区回复网友提问等形式,进行“线上问诊”。医生需注意,线上诊疗和咨询性质不同,在社交平台上可提供预防或保健类知识,但不建议下诊断、推荐药物或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