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管中药师 周向明 □主任药师 奚 燕
 
我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其实是伴随着中药的起源而来。如《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里所说的“毒”就是指药物的偏性。中药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普通的天然物质而成为中药,就是因为其具有的特殊偏性可以治疗疾病,纠正人体的偏盛偏衰。可以说偏性是中药毒性的主要本质。由于偏性的程度不同,对人体的影响程度不同,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以毒攻毒”的第一个“毒”通常指的是毒性中药。毒性中药的功效明确、药性峻猛,在临床治疗某些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机体阳虚过甚或亡阳证(指阳气突然大量脱失,以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的危重证候),可用大辛 、大热的附子。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也有很多经方使用了毒性较大的中药,如附子、半夏、巴豆等。 毒性中药在现代临床中主要应用于以下三方面:
治疗肿瘤。中医学认为,情志内伤、外感六淫、饮食不调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产生肿瘤的基础,发病日久,导致体内产生毒邪,毒邪又与血瘀痰浊聚集,从而引起各种肿瘤疾病发生。通过辨证,用毒性中药进行治疗以消除毒邪,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常用的毒性中药有生南星、生半夏、斑蝥、蟾蜍、雄黄、全蝎等。
治疗疼痛。马钱子、蟾酥、生川乌、生天仙子等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如配合应用止痛效果更为显著。例如蟾酥主要用于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制川乌可用于缓解头痛、牙痛等。与西药中的止痛药相比,采用中药治疗可以避免产生依赖性、耐药性等。
治疗疑难杂症。临床研究显示,将毒性中药制成膏药 、酊剂或进行熏洗治疗对于许多疑难杂症也有一定疗效,并且与西医全身性治疗相比,毒性中药为局部用药,毒副作用小,疗效也显著。
由于毒性中药的治疗量和中毒量十分接近,服用不当容易导致患者中毒,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所以,合理使用毒性中药对于治疗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等,尽量不使用毒性较大的中药。如果必须使用,须谨慎使用,合理配伍。合理配伍可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如生附子与生姜合用可减轻毒性。但如果配伍不当,也会造成毒性或产生不良反应。
第二,选择合适的炮制品,炮制是降低中药毒性的主要加工方法。如生何首乌有毒,但经过“九蒸九晒”炮制后的制何首乌则没有毒性;生半夏毒性较大,但使用生姜、白矾等物质炮制后则没有毒性。
第三,选择合适的治疗剂量和疗程。从小剂量开始,及时关注用药后的反应,做到中病即止(见效就停药)。如制附子,临床上通过较大剂量使用以达到“扶阳”作用,但需从小剂量开始,且做到先煎和久煎。
第四,服药期间一旦出现身体不适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分析原因,必要时及时停药或调整用药,如出现毒性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第五,不要长期服用同一处方。中医是要求随证加减,因为我们的身体机能和病情都是动态的、变化的,如果过量或过久使用 ,则会药不对证(症),可能产生对人体不利的毒性反应。临床发现,有大毒、有毒中药在使用过程中较少出现毒性反应,反而是传统中认为有小毒或“无毒”的中药(这里的“无毒”中药就是上面提到的中药偏性)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毒性反应,如使用人参出现“上火”而流鼻血、用生石膏过量引起“中寒”(胃痛)等。所以无论是药物的偏性还是毒性,临床使用中都应中病即止。
第六,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的患者,应多关注自己用药后的反应和身体状况,最好能做到定期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第七,正确煎煮中药。不同药物煎煮方式并不一致。如附子、蛇六谷等需要先煎 1~2 小时以降低毒性;苦杏仁需水沸后下,防止因久煎导致苦杏仁苷含量下降,降低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