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1年12月第一届“民主峰会”的幻灯片闹剧,和去年3月第二届“民主峰会”的援乌“放空炮”后,在韩国举办的第三届“民主峰会”,遭到多家市民团体的游行示威抗议,可谓一无所获。不管是向盟友喊“看齐”,还是针对被贴上非民主标签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再次举起“民主”大棒,美国意图通过本届峰会达成的目的都再次落空。
如果把这三届“民主峰会”的主题跟近年美西方舆论场的变化联系起来,就能明白其操办峰会的真实意图,即竭力维持资本主义民主的“景观”不变:一方面,不能让西方世界的人民通过社交媒体看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内的真实政治生活场景与样态;另一方面,要不断祭起“民主、自由、人权”等大棒对其进行敲打,以确保美西方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全球感染力与渗透力。
美式民主的“信任赤字”和道德亏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加上美国对盟友也一向玩弄口惠而实不至的把戏,导致其大众传媒民主话语体系出现严重通胀,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催生出的西式民主景观大厦正在崩塌。
美国当前民主政治实践与本次峰会主题严重背离。本次峰会部长级会议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及民主主义”。不过讽刺的是,在峰会召开前的本月1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刚以352票支持、65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所谓“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应用程序侵害法”的立法提案,霸道地要求中国企业字节跳动在165天内剥离旗下的TikTok,否则将被勒令在全美下架。与峰会专家圆桌会议的主题相对应,此举才是真正的“数字进程中严重的民主威胁”。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本身的“景观性”。即便是在互联网自媒体技术发达、社交媒体信息爆炸的今天,由于资本精心营造的“文化景观”无形壁垒的存在,美西方国家部分民众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大国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视而不见,只相信自己所愿意相信的,只想见自己所想见的,这种现象其实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景观占位”的一种病态症候。在冷战时期,法兰克福学派将意识形态控制下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称为“文化单向度的社会”或“文化工业下的社会”,当代法国哲学家、媒体人居伊·德波则称之为“景观社会”,即指一种利用视觉传播手段来维持其社会现状的“单向度社会”。
景观以及作为其源头的大众传媒,利用不断循环放映的赏心悦目的影视内容来取悦、麻醉底层人民——其视觉传播的逻辑于是就表现为“呈现的东西都是好的,好的东西才呈现出来”。资本主义国家政权正是利用一种具有视觉传播性质的偶像或者假象进行社会统治。当代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看到了景观的秘密正是在于“操纵集体的知觉并控制社会的记忆与社会之交流,把它们转变为某种单一的景观商品”。除了景观本身,一切都被质疑。换言之,身处于资本主义景观囹圄之中的底层人民,已经丧失了着手进行任何形式反抗的可能。而让底层人民生活在“小确幸”的狭隘世界中,彻底丧失哲学思辨与批判的能力,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统治者所需要的。
结合阿甘本的政治哲学,这里提出第三点思考,就是揭露现代西方国家民主制度及话语的“双标”本质。关于西式民主,一直为西方学者所津津乐道的,无非就是其作为人类历史迄今“最不坏的制度”,相对而言,更能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财产。但是根据阿甘本的批判研究,历史上,西方国家政治体内部在充分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的公民之下,始终存在一个“可以杀死且不必纪念”的群体——在18世纪末的美国制宪年代是印第安人与黑奴,在纳粹政权时期则是犹太人、吉普赛人和各种边缘人群,在2001年后的美国则是各种具有犯罪嫌疑的“恐怖分子”——根据《国土安全法》可以随时进行无限期的羁押、处置。对于这些人,他们根本是不配享有国家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的,他们是处于永远的法律例外状态下的“赤裸生命”。如果把这个霸权逻辑扩充到全世界范围,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同样也不配享有现代化的成果——如果出现这个威胁,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打断其现代化进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对于西方来说,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始终持双重标准。
不过,随着全球网络信息壁垒被新一代传播技术及算法不断突破,拜登政府一再试图营造、传播“民主景观”的行径,不仅很难达到其所需要的效果,也会引发包括美国国内进步人士在内的所有真正热爱民主、自由人们的反感。
(席伟健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