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季度末,银行业前景并不乐观。在基准利率开始下降的背景下,利润率和利润增长依然面临压力。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许多大型银行增长放缓,表明金融业复苏尚未找到势头。
从中介机构的角度来看,信贷分配尚未恢复到理想状态。印尼央行(BI)的数据显示,9月份信贷同比增长7.70%,略高于8月份的7.56%。这一增长固然是积极的,但与年初以来释放的货币刺激和流动性规模相比,并未反映出强劲的复苏。
印尼央行也承认,迄今为止,宏观审慎流动性激励(KLM)政策的有效性仍然有限。因此,货币当局计划从2025年12月1日开始推出一个更具前瞻性的新方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以往在信贷发放后才提供激励措施不同,如果银行承诺将信贷引导至优先领域,它们将提前获得流动性。
本报对货币当局的这一举措表示赞赏,该方案将提供高达第三方资金(DPK)5.5%的丰厚激励。其中5%将奖励给将信贷引导至农业、工业、建筑业、房地产和中小微企业等优先领域的银行;另外0.5%将奖励给那些跟随央行利率方向更快地降低新贷款利率的银行。
然而,预先激励也伴随着后果。未能履行承诺的银行必须返还激励资金并承担罚金。因此,这项政策将考验银行有多大信心增加对仍面临高不良贷款风险的生产性部门(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建筑业)。
从政策角度看,印尼央行的这一举措显示了其加速货币宽松传导的努力。然而,从行业角度看,主要挑战不再是资金成本,而是尚未恢复的贷款需求。
企业仍在谨慎扩张,而家庭消费尚未强劲到足以推动新的需求。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项基于承诺的宏观审慎流动性激励(KLM)政策更为激进但也存在风险。一方面,银行在发放贷款前获得了廉价流动性;另一方面,如果承诺仅仅是为了获取激励而非基于实际业务准备的话,道德风险压力可能会增加。
监测的透明度和定期评估,是防止政策造成扭曲的必要前提。
在实际操作中,银行的反应各不相同。一些银行将这项政策视为扩大投资组合的新机遇,尤其是在建筑和房地产领域,这些领域有可能随着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而增长。然而,较为保守的银行认为,尽管利润空间较小,但由于中小微企业和农业部门拥有广泛的经济链,因此它们仍然更为安全。
银行业最大的担忧恰恰在于罚金机制。许多银行认为,过于乐观的承诺若最终信贷实现情况不及预期,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部分银行可能会采取 “稳妥” 策略,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承诺,同时密切关注货币宽松的有效性。
最终,这项基于承诺的宏观审慎流动性激励政策的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任,既是印度尼西亚央行对银行诚意的信任,也是银行对实体经济潜力的信心。
在当前谨慎的氛围下,银行业需要重新发挥其主要作用,不仅是流动性的维持者,更是国家经济复苏的真正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