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UMKM)发展的扶持力度,并正在多方面推进,特别是通过发放“人民商业信贷”(KUR)提供融资支持。
中小微企业部微型企业副部长里扎•达马尼克(Riza Damanik)表示:"截至2025年10月,已向印尼全国超过360万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超过214兆盾的人民商业贷款融资。"
截至2025年10月,已有超过1400万家中小微企业获得企业识别号(NIB),逾650万种产品获得清真认证,以及超过100万家中小微企业取得印尼国家标准(SNI)认证。
然而,中小微企业经营者仍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由于正规融资程序依然繁琐,而金融机构尚未完全信任小型企业的信誉,导致融资困难。人民商业贷款项目(KUR)固然提供很大帮助,但在深入的业务指导方面仍有所欠缺。
提升中小微企业作用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共识。目前我们仍落后于其他国家。印尼中小微企业出口贡献率仅约15.7%,远低于泰国(28.7%)、越南(20%)和马来西亚(17.3%)。
同样,中小微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参与度也极低,仅占4.1%。这一比率远低于马来西亚(已达46%)、泰国(29.6%)、越南(26%)和菲律宾(21.4%)。为使中小微企业能融入全球供应链,需完成产品标准化、质量与数量提升等一系列工作。当前政府大力推进的商业合作机制,预计将涵盖技术转让至中小微企业产品辅导等全方位支持。
事实上,中小微企业是印尼经济的支柱,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达60.51%。此外,中小微企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作用巨大。投资与下游产业部长罗山•P•罗斯拉尼(Rosan P Roeslani)不久前表示:“中小微企业对出口的贡献确实尚未达到最佳,仍为16%。然而,我们一定会继续鼓励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投资与下游产业部/印尼投资统筹委员会(BKPM)已促成了地区内大型企业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的2546项合作协议,价值达15.9兆盾,涉及725家大型企业和1505家中小微企业。投资与下游产业部/印尼投资统筹委员会通过协同产业下游化政策,持续推动这项努力,旨在赋能中小微企业主,使其进入产业供应链。
第一,加强数字化和管理能力。许多中小微企业拥有优质产品,但在市场营销、财务记录或品牌建设方面遇到障碍。
第二,扩大公平和灵活的融资渠道。长期以来,许多中小微企业主因抵押品障碍和复杂的官僚程序而难以获得资金。
第三,建设包容性供应链。中小微企业在分销链中常处于最弱势地位。然而,如果将它们战略性地纳入大型产业的供应链中,其竞争力将迅速提升。
第四,通过标准化和认证增强竞争力。中小微企业的产品常常并非输在质量,而是因为未能满足分销许可、清真标签或出口认证等正式标准。
第五,营造欣赏本地产品的文化。印尼消费者必须意识到,购买中小微企业产品不仅仅是一项经济交易,更是对国家自立的一种支持。 “热爱本土产品”运动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应成为一种集体习惯。
我们需要继续鼓励商界和政府为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它们在出口和工业供应需求中的作用需要得到加强,以便每一次经济进步都能惠及中小企业。
展望未来,政府需要制定更严格、更具体的法规来鼓励这一伙伴关系计划。该计划将在减少不平等、促进公平和促进共同繁荣、互利共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