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发放放缓,对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的发展构成了挑战。在民众购买力疲软之际,亟需采取快速措施确保商业生产活动不至停滞。
除资金支持外,同样重要且需要政府扶持的举措包括:提升企业主应对竞争和数字化转型以及拓展市场渠道的能力。
对于金融服务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机构)而言,审慎原则始终是信贷投放的基石。但这一原则不应拖累对经实践证明的经济中流砥柱——中小企业领域的资金支持。
印尼金融服务管理局(OJK)的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发放持续增长。2021年,发放给中小微企业的资金达到1,221兆盾,同比增长12.19%,不良贷款率(NPL)为3.83%。
2022年,信贷发放达到1,349兆盾,同比增长10.47%,不良贷款率为3.41%。进入2023年,信贷发放达到1,457兆盾,同比增长8.03%,不良贷款率为3.71%。至2024年,融资发放达到1,506兆盾,增长3.37%,不良贷款率为3.76%。
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面临严峻挑战。这个严重依赖国内市场的商业领域,必须应对购买力下降的严峻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信贷分配对于维持生产活动至关重要。金融服务管理局(OJK)发布第19/2025号条例,关于简化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POJK UMKM),为该领域的融资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金融服务管理局要求金融服务机构(LJK),包括银行和非银行机构(LKNB),在保持审慎的同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便捷、更快速、更便宜、更具包容性且审慎的融资渠道。
若金融机构未能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将面临从书面警告到行政处罚的严厉制裁,这标志着长期被边缘化的中小微企业融资即将开启新篇章。
印尼金融服务管理局(OJK)的举措无疑值得支持,尤其是新规要求金融服务机构(LJK)制定战略计划,以促进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甚至要求它们设立专门的部门。该计划必须在银行的业务计划(RBB)中概述,并报告其实施情况。
除资金支持外,中小微企业更需要提升能力与生产效率。据政府数据显示,印尼本土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达6400万家。
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众所周知,微型和小型企业的数字素养仍然很低。然而,这些跨境交易仍在持续增长。
拓展国际市场与拓展国内市场一样具有挑战性。企业和政府机构已采取各种措施,包括为本土中小微企业和国内外买家举办商贸配对活动。
虽然并非所有企业都有机会,但至少这一举措可以为企业参与者带来希望。除了直接牵线搭桥之外,还需要通过国家间的双边合作来拓宽市场渠道,因为许多印尼中小微企业已具备与国际产品竞争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