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央行(BI)发布的数据显示,政府外债呈下降趋势,尽管幅度较小,但值得关注。若政府减少债务,自然有助于减轻负担;但若是企业收缩借贷,则需审慎评估,防止其影响企业业绩。
本周初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尼外债总额于7月降至4325亿美元,较6月的4341亿美元有所回落。而6月数据也低于5月的4356亿美元。
5月份的数据曾是此前数月中的峰值。由此可见,外债减少的趋势体现在2025年6月和7月。至于8月是否会继续下降,尚待央行公布未来的数据。
央行通信部执行董事拉姆丹•丹尼•普拉科索(Ramdan Denny Prakoso)本周说明:7月外债同比仅增长4.1%,较2025年6月6.3%的增速有所放缓,主要源于公共部门外债增长减速。
具体而言,2025年7月政府外债为2117亿美元,同比增长9.0%,低于2025年6月10.0%的增幅,主要受境外贷款和政府债券增长放缓的影响。
政府外债主要用于支持医疗卫生服务及社会活动(占政府外债总额23.1%)、教育服务(17.0%)、行政管理、国防及强制性社保(15.9%)、建筑业(12.1%)以及运输与仓储(8.9%)。拉姆丹表示:"政府外债结构保持稳健,因长期债务占比达99.9%。"
2025年7月私营部门外债录得1956亿美元,同比收缩0.3%,与6月基本持平。私人外债的增长源于金融企业外债保持3.6%的较高增速,而非金融企业外债增速则下降1.2%,。
按经济部门划分,私营外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服务和保险业、电力和天然气供应、采矿和采石业,占私人外债总额的80.4%。
拉姆丹强调印尼外债结构依然健康,这得益于审慎管理原则,这体现在外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从2025年6月的30.5%降至7月的30.0%,且长期外债占比高达85.5%。
企业外债增长本是经济复苏期的实际需求。经济好转时,更多企业希望扩张业务,选择境外贷款是因国际利率更具竞争力。这实属正常可以理解,因国内资金有限且利率偏高。
故需深入探究企业外债放缓成因:是生产活动减少还是其他因素?关键要避免外债下降趋势不会伴随生产部门的低迷。
尽管外债增速放缓或总额下降,我们认为政府债务已亮起"黄灯"。因政府债务虽属长期,却用于填补赤字预算;而企业债务则用于资助生产领域。
政府必须考虑未来的风险,这些风险与债务利息融资负担和基本收支赤字有关。此外,还有其他同样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即汇率波动与基准利率上调。
我们再次提醒政府:其一,节约使用税款,杜绝挥霍民脂民膏;其二,堵塞所有漏洞,让那些“鼠辈们”无可乘之机;其三,制定切实可行的优先政策,聚焦民生改善。勿好高骛远,而要制定合理的政策。
如果政府不能展示出切合实际、经济实惠且以改善人民福祉为导向的预算政策,那么抱负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必将继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