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政府预算效率政策延续至明年:是否明智之举?
-

2025年7月28日,印尼财长丝莉·慕利亚妮与印尼央行行长佩里·瓦吉约、金融服务监管局主席马亨德拉·西雷加及存款保险机构主席普尔巴亚·萨德瓦在雅加达举行的金融系统稳定委员会定期会议前交谈。
【本报讯】印尼总统普拉博沃领导的政府确认,将持续推行中央部委/机构与地方政府的预算效率政策直至2026年。根据财政部长丝莉·慕利亚妮于8月5日签署的《2025年第56号财政部长条例》,明年预算效率实施细则已明确规范。
该条例第2条第(2)款强调,2026年的效率政策不仅针对中央部委/机构预算,还包括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的压缩。第2条第(3)款进一步规定:“根据法律法规,第(2)款所述效率措施产生的结余资金将优先用于总统指定的重点事项,由财政部长作为国家总司库统筹实施。”
这将是普拉博沃政府实施的第二轮节流措施。此前通过《2025年第1号总统令》,政府已成功削减中央部委/机构支出256.1万亿盾及地方转移支付资金50.59万亿盾。2026年预算效率新规与现行框架基本一致,仍延续《财政部S-37/MK.02/2025号公文》的15项节流项目,包括:
1.办公文具
2.仪式性活动
3.会议及研讨会
4.研究分析项目
5.培训与能力建设
6.劳务报酬
7.印刷品与纪念品
8.房屋/车辆/设备租赁
9.软件许可
10.咨询服务
11.政府补助
12.设备维护
13.差旅费用
14.机械设备采购
15.基础设施支出
关于地方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率措施,条例第四章规定了五大优化领域:
1.基础设施专项拨款
2.特殊自治地区补助
3.未明确区域分配方案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4.非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的转移支付
5.其他指定类别资金
第17条第(4)款特别指出:“上述效率措施产生的转移支付结余将予以冻结,暂不下拨至地方。”但未来仍可能根据总统指示重新调配。
针对此项政策,印尼经济与金融发展研究所(Indef)宏观经济中心主任里扎尔·陶菲克拉赫曼指出:在财政收入下滑、偿债压力增大和赤字控制的背景下,预算效率本是维持财政纪律的常规手段。但当前宏观经济正面临家庭消费萎缩、私人投资停滞及失业率攀升等问题,若不加区分地全面紧缩,可能削弱政府支出的经济刺激功能,产生反效果。
里扎尔强调,若缺乏配套的预算分配改革,不合时宜的效率措施可能适得其反。特别是当削减涉及资本支出或社会生产性支出时,或将延缓经济复苏并引发增长陷阱风险。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具体缩减项目:“行政性支出(差旅、酬金、非必要采购等)对民生影响较小;
但若涉及社会保护、基本商品补贴或乡村基金等专项转移支付,将直接冲击居民购买力和公共服务质量。”
尤其对高度依赖转移支付维持基础教育和医疗的地方政府,短期内将抑制基层消费,长期更可能加剧区域发展失衡。里扎尔建议应优先削减经济效益低的行政开支,如超标差旅、冗余会议及低效补贴,同时保障具有显著乘数效应的社会保护、教育医疗及基础设施投资。
安德拉斯大学经济学家夏弗鲁丁·卡里米补充称,虽然从技术官僚角度预算效率势在必行,但必须配套以生产力为导向的再分配方案。真正的效率应体现在“提升生产率、创造就业和减贫成效”而非单纯节流数字。他警告,若在基础设施、教育和社会援助等关键领域实施紧缩,将削弱财政驱动力,危及中期竞争力。
“效率政策需要战略性的宏观框架支撑。”夏弗鲁丁强调:“若仅作为赤字管理工具而缺乏生产力转型规划,这项本应助推增长的政策,恐将成为自2025年初以来持续放缓的印尼经济的新制动器。”政府应建立基于数据的支出再分配路线图,并通过多方对话确保政策真正惠及民生,而非仅服务于国库收支平衡。(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