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关税“基本已定不作调整” 美最新表态下暗藏怎样的套路公式?
-

【央视新闻客户端8月4日电】随着8月1日美国政府设定的“关税大限”正式生效,这场持续搅动全球贸易格局的“关税风暴”再度进入关键阶段。当地时间8月3日,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公开表示:“特朗普总统上周决定的新一轮关税政策‘基本已定’,在当前谈判阶段将不作任何调整。”这一表态被普遍视为华盛顿方面拒绝回旋余地的明确信号,预示着“关税杠杆”已被彻底武器化,成为施压国际社会的核心手段。
回顾本轮关税政策的启动,美国于4月2日首次宣布以“对等关税”之名向多国商品加征关税,虽曾给予90天缓冲期,但最终在8月1日正式实施。这场持续四个月的“关税战”不仅波及范围广泛,也暴露出美国在国际贸易治理中逐步转向“单边主义”与“胁迫外交”的新姿态。正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员菲利普·勒格兰所言,“这是一场全球贸易战的预演,其结果将是混乱和对美强烈敌意。”
在众多被加税的对象中,加拿大成为最引发外界关注的案例。美国将对加拿大商品的关税从25%提升至35%,此举被普遍解读为对加拿大即将承认巴勒斯坦国立场的直接报复。7月30日,加拿大总理卡尼公开宣布将推动在2025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国,特朗普随后迅速回应,称此举“严重阻碍双边贸易对话”,并在24小时内签署加税行政令。尽管此前已有多国表态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但美国选择对加拿大出手,被认为是其“极限施压”战术的再度上演。
欧盟虽然在7月27日与美国签署框架性贸易协议,表面上避免了更高的惩罚性关税,却并未从中获得实质性利益。根据协议,欧盟需接受15%的统一税率,并承诺未来数年向美新增6000亿美元投资、采购美制军事装备以及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欧洲媒体普遍批评该协议为“一纸投降书”。德国总理默茨直言该协议将对欧元区核心经济造成沉重打击,而法国《世界报》则称,这份被包装为“最坏中的最好”的协议,实则凸显欧盟在美压力面前的被动与无力。
美国对印度的强硬态度同样令人震惊。尽管印度总理莫迪曾在今年2月高调访问华盛顿,声称“印度在特朗普政府中拥有优先地位”,但7月30日特朗普仍宣布将对印度输美商品征收25%关税,超越越南(20%)与印尼(19%)。印度智库指出,此轮关税对印度商品无一例外全面覆盖,几乎没有缓冲空间。这一“过河拆桥”式的处理方式也让所谓“盟友”关系显得愈发脆弱。
与此同时,巴西亦成为美方关税施压的新对象。特朗普于7月31日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对巴西商品加征10%关税,并于8月7日零时生效,部分商品同时适用40%的从价税率,综合税负高达50%。更令人震惊的是,美国还对巴西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实施制裁,理由是其处理前总统博索纳罗案件。这一系列操作被巴西总统卢拉强烈谴责为“公然干涉主权”。分析认为,美国真正不满的是巴西在金砖国家峰会期间讨论“去美元化”议题,因此意图“杀鸡儆猴”,震慑其他新兴国家。
从各项措施来看,美国正在推行一种分层施压模式,即所谓“三桶方案”。这一理论最早由现任财政部长贝森特提出,主张将全球经济体分为“绿桶”、“黄桶”与“红桶”:前者是亲美盟友,可享受关税减免;中者则处于观察期;后者则是“对手阵营”,将面临严厉制裁。如今这一框架已成为“海湖庄园计划”的核心内容,并被系统性推进,标志着美国正以国家战略姿态,重塑全球贸易秩序。
然而,这种将关税工具化的策略正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根据美国国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已导致美国本土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皮革上涨40%,新鲜农产品上涨7%,电子产品平均涨幅达18%。每个普通家庭每年或需额外负担2400美元生活成本。即使是共和党内部,亦有声音指责政府正在“发动一场针对本国民众的贸易战”。
美国国内的反对声音日益高涨之际,国际社会亦在寻找“替代性通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世界经济展望》中警告,美国加征关税、地缘摩擦升级与财政赤字加剧,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三大阻力因素。加拿大总理卡尼在最新讲话中指出:“在旧有秩序被侵蚀之际,我们应以伙伴关系为基础,构建新的多边合作框架。”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寻求“去美国中心化”的经贸模式,华盛顿手中的“关税杠杆”恐难再如以往般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