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江西庐山讯】7月13日,位于江西庐山市秀峰景区一侧的金星砚文化博物馆,金星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平寒正手握刻刀,俯身于工作台前。
 
  《砚史》记载,庐山有青石砚,主产于庐山横塘镇驼岭山下宋村,也称金星宋砚。金星砚因石中天然点缀金色星斑而得名,传统金星砚迄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宋代文人黄庭坚以“金星玉质,贮墨生辉”形容其独特品质。
 
  一块石头为何备受文人墨客喜爱?李平寒近日向记者介绍,金星砚温润莹洁、纹理缜密,故具有发墨快、储水不涸、久磨无粉等特点。制好一方砚台,需历经选料画坯、整形制坯、打磨石品、画图设计、雕刻铭文、打磨抛光等八道工序。
 
“八道工序中,寻石过程颇费心思。”在李平寒的作坊里,堆放着满屋砚料,他拿起喷壶慢慢冲洗石料,金星、金花、眉纹等图案渐渐浮现在青石上,形态万千。
 
  他介绍,金星砚的珍贵,源于庐山南麓驼岭山脉独有的青石矿脉,石材内含硫化铁结晶,经亿万年地质运动形成金星、金晕、金环、鱼子纹四大类天然纹样。
 
  点石成砚,秘诀在于用心。在李平寒看来,每块砚石都“有话可说”。与砚石“对话”三十余载,他把李白观瀑、渊明赏菊、朱熹著书、濂溪爱莲等刻上了砚面,推出“文人砚”系列,让实用器升华为艺术品。
 
  其灰白陈旧的工作台上,李平寒将坯料固定于砚凳,打磨坯砚,依形制大小细细地磨制出墨池,再至一侧顺势凿刻山水、人物、鸟兽、树木等,一旁的金星处,刻上涟漪波纹,几许清雅之气便扑面而来。
 
“传统金星砚的造型与图饰因取材于当地物产、山水和人文传说而极具地域色彩,风格古朴大方,简略写意,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李平寒介绍,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庐山共有制砚作坊百余家,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然而,随着机制砚台冲击市场,手工制砚匠人从百余人锐减至数十人。
 
  2006年,“金星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系统传承技艺,李平寒自费出版专著《庐山金星砚》。金星砚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着从汉代至今的400余方砚台,串联起一部“石上中国史”。截至目前,该馆累计吸引10万余名海内外游客观摩体验。
 
近些年,在政策扶持下,金星砚从濒危技艺蜕变为文化新名片。庐山市将其纳入“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建成产业园,带动周边村镇发展石材加工、研学旅游等产业。
 
  从深山洞穴到匠人作坊,再到研学课堂,金星砚色青如玉、扣之有声。一斫一凿、一书一文,砚台上的“星星”继续承载着古韵千年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