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政府当以核能筑基 抉择新文明的勇气
-

在全球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浪潮中,俄罗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能源的未来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建立信任与文明。
位于北极圈内的小城佩韦克(Pevek),昔日曾是苏联古拉格(gulag)时代的劳改营所在地,如今崛起成为现代核能文明的象征。那里矗立着世界上首座投入商业运营的浮动核电站——”罗蒙诺索夫院士”号,它自2020年起便开始运作。
我们看到,像浮动核电站(FNPP)这样的高科技设施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电力抵御严寒的温暖。这种能源成功复苏了这座几近消亡城市的经济脉搏:就业岗位被创造出来,港口得到扩建,采矿业重新兴起,社会设施得以建设,甚至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引入核能教育。
俄罗斯在佩韦克所做的一切,实际上是能源基础设施与社会发展协同作用的具体例证。他们不仅建造了发电站,更重建了公众对核能的信任。长期以来,在包括印尼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公众对发展核能的不信任一直是主要障碍。
印尼长期以来将核能定位为最后的选择。然而,当下的现实要求我们以开放和清醒的态度重新开启这场讨论。如果我们想跃升为发达工业国,稳定、有竞争力且安全的清洁能源供应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与此同时,化石能源的选择日益受限,而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可持续性和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方面仍然面临挑战。
我们认识到,社会和政治问题常常笼罩着国内发展核能的每一次努力。然而,从俄罗斯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学到核能发展的关键可能在于社区参与、早期教育和信息公开。
佩韦克(Pevek)浮动核电站(FNPP)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其核反应堆技术的开发和管理,更在于它有能力成为民众生活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罗蒙诺索夫院士”号船的存在证明,核电站(PLTN)的建造并非必须遵循传统且大规模的建造方式。这种浮动核电站相对灵活,可被拖曳至所需地点,能够替代老旧电站,并且最重要的是可避免数十万吨温室气体排放。
我们或许不应该再持续困于过去的担忧,或被那些可控风险的恐惧所束缚。俄罗斯所采用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技术,因其更安全、高效且适合如印尼东部偏远地区的特性,正成为全球趋势。
当然,这成为一个问题:如果其他国家都已采取具体行动,我们是否还要继续充当看客,仅仅在这场新的能源文明边缘徘徊?
现在是印尼明确方向的时候了。随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而全球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压力日益增强,政府确实到了必须做出理性抉择的时刻。政府需要立即为印尼的核电站发展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可衡量的路线图。
我们可以向俄罗斯学习,不仅是学习其技术,更要学习他们以核能为基石建设新文明的勇气与决心。
我们相信,通过基于社区、公众教育以及透明的过程,核能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恰恰是支撑可持续能源主权未来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