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以雄心勃勃的扩张性方式制定了2026年财政框架,但仍充满风险。在美国发动新贸易战导致全球局势高度紧张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碎片化恐将愈加复杂和充满张力。
华盛顿当局近几个月对中国180亿美元进口商品调整关税,这不仅是贸易报复,更是世界贸易架构永久性转变的信号。
印尼已无法继续假装中立。该国秉持的开放经济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将受到直接或间接冲击。
在此背景下,国家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预计将从2025年的11.11%增至2026年的11.86%,虽属于积极的财政应对,但我们必须谨慎看待这一举措。
2.48%-2.53%的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虽仍低于国家财政法规定的3%的红线,仍需警惕国内融资能力。
全球债券收益率上升、2025年下半年前盾币汇率走弱,以及全球不确定性推高风险溢价等因素,都可能轻易逆转当前的乐观预期。
普拉博沃总统在2026年国家预算草案中提出的八大优先计划,从粮食能源安全到学校免费营养餐计划(MBG),体现了强有力的再分配政策导向。
但再分配战略要见效,必须配套结构性改革。例如免费营养餐计划需同步推进国家食品采购和物流体系改革,以免成为新的经济损失。否则社会支出只会成为财政浪费,沦为虚假的短期利益。
在财政收入方面,使用核心税收系统(Coretax)和扩大税基战略是关键举措。但税收优化不能完全依赖技术。
若没有提升税务人力资源能力、加强非正规和数字领域征税透明度,以及采取参与式的中小微企业纳税人服务策略,税收收入难以显着提升。
本报认为,对一些战略领域的财政承诺必须精准施策,应以生产力分析和国家经济附加值提升潜力为依据,而非屈从于政治游说或压力。
来自工商界的尖锐批评直指2026年预算草案中宏观经济假设的准确性。印尼工商会(Kadin)、企业家协会(Apindo)等行业协会对5.3%-5.6%经济增长目标提出质疑,认为在全球需求放缓和中国经济减速威胁下该目标存疑。
制造业出口持续低迷、主要商品价格未复苏压缩增长空间。此外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剧烈波动更易扰乱通胀预期和盾币汇率。
需要指出的是,加速全球投资贸易这一主要战略需要更激进的结构性改革。营商便利度、许可制度协调、国家物流体系改革及法律监管稳定性,远比仅仅提供财政激励更具决定性。
若无这些基础,激励措施终将沦为低效补贴,无益于国家生产力提升。若政府希望维持财政扩张而不陷入长期债务依赖,就需要一个条件,即支出的问责制。
必须建立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以评估每一盾钱支出所产生的影响,无论是带来经济上的乘数效应,还是仅仅成为流向政治与官僚利益集团口袋的现金流。
明年非比寻常。这是考验印尼在应对根本性全球变革中适应力与前瞻性的关键之年。祈愿国家财政框架能在崎岖前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