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讯】非法进口旧服装在印尼的泛滥流通,正日益挤压本已在经济放缓中艰难求生的国内纺织产业。印尼经济与金融发展研究所评估指出,该乱象对纺织领域造成重创,特别是作为数百万印尼劳工生计支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该研究所执行主任埃斯特·斯里·阿斯蒂蒂透露,非法二手服装的泛滥已显著侵蚀国内市场份额。这导致数千家工厂产品滞销,被迫采取裁员措施。她近日表示:“约有52万名纺织工人因工厂丧失市场份额而遭解雇。”
埃斯特指出,冲击最为严重的是中小微型企业,以及当前面临营业额急剧下滑的中型规模工厂。尽管质量和卫生均无保障,但由于价格优势,消费者仍倾向于选择进口二手服装。她强调:“这些二手服装进口蚕食了约15%的国内纺织生产商市场份额。众多工厂,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因销售额下滑被迫缩减用工规模。”
除损害本土经营者利益外,该非法进口行为还造成国家财政损失。埃斯特强调,由于未经过正式登记,这些活动未产生税收贡献。她解释道:“国家因该逃税行为损失了潜在财政收入。”
对此,埃斯特敦促政府加强监管并完善现存法规体系,堵住非法二手服装流入的漏洞。她同时强调必须对参与该黑色产业链的各方追究法律责任。她最后强调道:“若监管切实得到强化,完全有望遏制二手服装进口。政府还需彻查潜伏在这条灰色产业链背后的操作者。”
此次非法进口引发的危机发出强烈警示:亟需加强对国内纺织产业的保护力度,这不仅是维护产业竞争力的需要,更是为保障数十万倚赖该行业维生的劳动者生计。
 
建议政府从四方面完善政策
此前根据印尼纺织协会保守估算,非法旧服装进口每年可能造成6000-1万亿盾的国家损失。该估算基于贸易救济方法论的行业计算,而非假设性声称。
估算参考海关执法数据和财政模拟收入:海关数据显示一年查获约2.1万包价值约1200亿盾的非法旧服装,而查获量通常仅占流入总量的10%-20%。
该协会秘书长安德鲁·普尔纳马近日表示,非法旧服装流通对纺织服装业产生从下游到上游的连锁影响:本地服装厂订单流失、布料厂产能下降、纺纱织布厂缩短工时,直至纤维纱线需求减少。他引用2024年工业部数据指出,纺织服装业吸纳超过390万从业人员。
他还指出印尼的旧货购物文化正在变异:在其他国家,旧货购物是针对无力购买新衣群体的社会活动,甚至多具慈善性质;而在印尼,旧货购物却成为有购买能力消费者的潮流,这种趋势正在挤压本土产品空间。他解释道本地中小微企业生产的服装价格仍非常亲民(约5万-20万盾):“购买本土产品意味着激活本地就业。我们愿花费千万购买手机,却对单价低于10万-20万盾的本地服装犹豫不前,这种消费观念需要改变。”
印尼纺织协会建议政府从四方面完善政策:第一是在源头(边境)加强监管,切断大宗进口商渠道而非仅整顿市场;第二是保持法规一致性,确保2025年第17号贸易部长条例和2025年第27号工业部长条例稳定实施;第三是关注社会影响,引导而非刑事处罚小型旧货商贩;第四是通过公共教育重塑旧货购物本质,恢复其作为社会救助活动而非富裕阶层生活方式的本义。
印尼贸易部透露,政府查处的非法进口旧衣多数疑似来自中日韩。贸易部消费者保护和贸易秩序总局局长莫加·西马图潘表示,检查结果显示这些被查处的旧服装通过非官方渠道进入,并在没有进口许可证的情况下分销到当地市场。调查表明这些非法进口旧服装的责任方并非进口商。(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