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长远·共同·初心 习近平主席韩国之行的时代启迪(精简版)
-
当地时间11月1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韩国庆州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阶段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开创可持续的美好明天》的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新华社首尔11月5日电】在百年变局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30日至11月1日应邀赴韩国庆州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三天行程密集展开十余场双多边活动,展现了中国大国外交的全新篇章。
“长远”是此次访问的关键词。
时隔六年再会美国总统特朗普,习近平主席强调“双方应算大账,看长远”;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指出“要从长远角度看待中韩关系”;会见加拿大总理卡尼时提出“从共同和长远利益出发,推动中加关系发展”。从四中全会的战略布局到太平洋畔的外交互动,体现出中国治国理政的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
在庆州古都,习近平主席的思考贯穿历史与现实:“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和平发展理念源自历史自信,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方向。
“共同”是习近平主席在APEC上的另一核心论点。
在中美元首会晤中,他指出“中美可共同展现大国担当”;在APEC会议上提出“五个共同”: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区域经济、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贸易数字化绿色化、促进普惠包容发展。面对亚太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局势,习近平主席强调“越是风高浪急,越要同舟共济”,倡导携手共促繁荣共赢。
从“亚太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合作理念得到广泛共鸣,也为地区合作注入了确定性。
“初心”贯穿整场访问。
习近平主席呼吁重温APEC创立初心,坚持促进经济增长、增进民生福祉的宗旨。在韩国讲话中,他提出要“把握开放发展机遇,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共同打造亚太发展的“下一个黄金三十年”。
他在会晤中指出,中国70多年来始终专注自身发展,“不挑战谁、不取代谁,只做更好的自己,与世界共享机遇”,这正是中国成功的重要密码。
在APEC东道主交接环节,习近平主席介绍明年主办城市深圳——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奇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也象征着中国坚定推进开放合作的信心与力量。
从“长远”谋和平发展,以“共同”促繁荣互惠,守“初心”筑信念担当。习近平主席的韩国之行,为风高浪急的世界注入信心,也为亚太合作描绘了共赢未来的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