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华盛顿11月5日电】当地时间11月5日零时,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36天,打破2018年至2019年间的35天纪录,成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专家指出,这一“极不光彩的纪录”凸显出美式民主的政治极化与治理失能。
 
党争升级,政治博弈取代民生
此次“停摆”源于民主、共和两党在医保福利支出等问题上的僵持。分析认为,两党都在借“停摆”推进各自政治议程。特朗普阵营希望借机裁员、削弱“民主党主导机构”,扩大行政权力;民主党则利用强硬立场强化党内凝聚力,为中期选举积累政治资本。双方互不退让,使谈判陷入僵局。
 
经济与民生遭重创
长期“停摆”带来严重经济后果。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今年四季度美国GDP增速将下滑1至2个百分点,英国广播公司估算每停摆一周损失约150亿美元。
民众成为最大受害者——食品救济项目自11月1日起暂停发放,为设立60年来首次。尽管政府紧急拨款维持一半发放,但部分州仍需数周才能恢复。食物援助组织警告,美国可能面临“灾难性后果”。
医保与交通领域同样受冲击:平价医疗法案补贴或将减少、保费上涨;数万名空管与安检人员无薪工作,航班延误频发,旅游与货运受波及。专家比喻,“停摆”的影响如滚雪球般迅速扩大。
 
“停摆”成美国政治常态
自1976年首次出现以来,美国已15次经历联邦政府“停摆”。1980年后法律禁止无拨款支出,使得“停摆”规模日益扩大。上世纪80年代多次持续1至3天,90年代最长21天;2013年因医保改革分歧停摆16天;2018年底至2019年初则持续35天。
专家指出,当前共和党右翼的极端财政保守立场与两党势均力敌的局面,使国会屡陷僵局。今年多次在最后关头才通过临时拨款法案,勉强维持运转。
 
治理失能与制度困境
舆论普遍认为,“停摆”频发的根源在于制度缺陷和政治极化。民调显示,仅15%的美国民众认可国会工作,约八成对政府表现不满。哈佛大学教授比尔姆斯指出,国会预算体系存在严重问题,“基础流程必须彻底改革”。
政治组织“林肯计划”创始人盖伦批评称,民选官员缺乏妥协动力,只为选票而非民众服务。前议员丘萨克直言,美国长期无视底层民众利益,“这个国家从来都不是穷人宜居之地”。
学者指出,频繁“停摆”不仅削弱美国国内治理能力,也损害其国际形象。布鲁金斯学会专家韦斯特表示,联邦政府“停摆”让世界看到“美国不知道如何治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