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慎防信贷非理性扩张 为金融系统埋下风险隐患
-
尽管利益相关方试图向银行业注入流动性,但信贷需求依然疲软。这种情况实际上增加了贷款机构遭遇违约的风险。
信贷需求疲软体现在尚未提取的融资额度,即截至2025年8月,未发放贷款额已达2374.8兆盾。这一数字在今年内每月持续攀升。
印度尼西亚央行(BI)记录显示,截至2025年8月,闲置贷款比率达到银行业发放贷款总额的22.71%。该比率较去年同期的22.3%有所上升。
外资银行在闲置贷款中占主导地位,其数额达到银行业未拨付贷款总额的61%。其次分别是国民私营银行(30.92%)、国有银行(11.54%)和区域发展银行(3.42%)。
从贷款类型来看,未拨付贷款中占比最大的是营运资金贷款,达到34%,消费贷款(10.01%)和投资贷款(11.92%)。这意味着鉴于购买力疲软,商业从业者仍在控制扩张步伐。
最近几个月,信贷增长也停滞在个位数水平。印尼央行2025年9月的最新数据显示,信贷仅同比仅增长7.7%。
银行信贷发放在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期间曾稳定在同比增长10%的水平。随后放缓至个位数,并在2025年7月达到7.03%同比增长的最低点。之后在7月份又回升至同比7.56%。
尽管与前期相比更为强劲,但这一实际增长被认为仍不够有力。原因是,年初至今的信贷增长率仅为3.17%,为近三年来的最低水平。
政府通过向国有银行注入流动性进行干预的努力,可以说反而增加闲置信贷的存量。这是因为银行并不存在流动性的问题。
从行业角度来看,银行业流动资产与第三方资金比率(AL/DPK)以及流动资产与非核心存款比率(AL/NCD)仍高于门槛值,分别为20%和100%。
若详细分析,根据金融服务管理局(OJK)在2024年12月、2025年7月和2025年8月期间的数据,国有银行集团的银行业流动资产与第三方资金比率低于门槛值,分别为15.98%、19.12%和18.23%。
同样,国有银行联盟(Himbara)在同一时期的流动资产与非核心存款比率(AL/NCD)比率也低于100%,即在2024年12月为65.94%,2025年7月为79.96%,2025年8月为76.40%。这表明国有银行并未面临流动性压力。
银行本身似乎“拒绝”发放信贷,因为仍在维持其存贷款利率不变。自今年年初以来,印尼央行利率已下调125个基点至4.25%,但一个月期存款利率仅下降29个基点。
这种情况对银行业务而言无疑是反常的。通常,如果央行基准利率下降,银行家会迅速下调存款利率,相反,贷款利率的下调则较为迟缓,以期获取资金成本与放贷利率之间的利差。
银行业贷款利率的下调速度也记录到比存款利率更慢。银行业贷款利率仅从2025年初的9.20%下降15个基点,至2025年9月的9.05%。
据本报观点,银行试图维持现状,即控制扩张,同时保持中介功能的增长,尽管速度放缓。银行试图控制扩张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民众和商业从业者的(偿贷)能力仍然薄弱。
如果银行强行放贷,其风险将是违约。银行家的声誉将受损,并且面临无法通过担任银行管理人员的适当性审查的威胁。
政府最好着手提高各部委和机构的预算吸收率(截至2025年9月,这一比例仅达到60%),从而刺激基层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