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投资中小型模块化炼油厂 支撑中期需求降低进口依赖
-

近期多家民营加油站出现的燃油供应短缺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警示信号。
私营加油站的库存见底,再次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结构性老问题: 依然脆弱的国家能源自主能力。印尼这个能源消费持续增长的国家,仍过度依赖进口燃油满足国内需求。
本报认为,由于实施补贴燃油二维码登记购买制度,今年迄今非补贴燃油消费量激增140万千升,确实加剧了短缺现象。但这一现象显然只是能源自主冰山一角的显现。
政府通过新建炼油厂强化能源基础的计划,本是解决这一痼疾的良方。但通往能源自主之路却曲折重重。
被寄予厚望的图班草根炼油厂(Tuban Grass Root Refinery,GRR)项目作为油气下游化核心支柱,至今仍在等待最终投资决策;而巴隆岸(Balongan)的炼油厂发展总体规划(RDMP)项目也尚未取得重大进展。
不仅如此,国家能源下游化与韧性加速工作组虽已规划17座模块化炼油厂的蓝图,并由达南达拉投资管理局(BPI Danantara)负责实施。这些产能有限的模块化炼油厂,或许可以成为强化国内供应的中期解决方案,
但截至目前实地进展甚微。若缺乏明确执行力,所有规划终将沦为纸上谈兵。
讽刺的是,炼油厂建设势头正值一个特别具有挑战性的时期。全球石油加工行业正面临巨大压力。需求低迷,尤其是由于多个国家新建炼油厂导致供应过剩,使炼油利润日益微薄。
国际报告显示,由于无力承受能源市场结构的变化,到2030年,全球至少有27家炼油厂将关闭,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随着能源转型趋势的加速,这种压力也日益增大。全球脱碳趋势正促使投资者对投资炼油业务踌躇不前,因为炼油业务被认为是一种“不清洁”或非绿色投资。然而对印尼而言,发展炼油厂仍然是减少对进口依赖的迫切需要。
这种不同步似乎引发了一个两难境地:是继续建设新的炼油厂,还是将重点转向新的可再生能源?
然而坐以待毙绝非选项。民营加油站的燃油供应危机证明国家能源体系尚未稳固,印尼需要通过能源多样化及提升本土炼油能力来实现可靠供应保障。
若采用恰当策略,炼有厂投资在支撑中期需求方面仍具现实意义,同时政府可加速清洁能源开发。
这一战略需要采取务实的态度。像图班大坝(GRR Tuban)这样的大型炼油厂可能面临巨大的财务和地缘政治挑战,但中小型模块化炼油厂则可充当过渡桥梁。
模块化炼油厂投资成本更低、建设周期更短,可以加强易受供应短缺影响地区的能源安全。与传统的大型炼油厂项目相比,这种模式也更能适应市场变化。
然而,关键因素仍然在于政府和国有能源公司是否有勇气执行现有计划。拖延只会延长对进口的依赖。全球油价波动和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风险使这种依赖的成本日益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