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喘肿晕”,慢阻肺加重 可能已发展为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也会受影响
-

受访专家: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呼吸内科主治医师 宋云熙 □主任 王 英 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郝智宸
如今,慢阻肺已成为一种很常见的呼吸系统慢病,因常年患病,大多数患者已经不把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等症状当做大事。但临床中,一旦有了新发症状,尤其是“喘肿晕”,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信号。
慢阻肺患者的“喘肿晕”是指憋喘、双下肢水肿,以及眩晕,往往提示病情已进展为肺动脉高压。据统计,慢阻肺患者的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30%~70%,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肺动脉高压的发生与肺血管收缩、重塑以及原位血栓形成有关,均为炎症和缺氧导致的。其中,缺氧是最重要的原因。当患者处于长期缺氧状态且无法改善时,体内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增多,可造成肺血管收缩,增加血管阻力、血液瘀滞,引发肺动脉高压,继而加重缺氧;如果患者合并支气管扩张、曾有结核、严重肺气肿,肺结构的损坏也可使血管阻力增加,引发肺动脉高压。
出现肺动脉高压后,右心房、右心室的负荷会逐渐加重,可造成右心功能不全甚至衰竭,再加上肺通气困难,即使没有进行任何活动,都可能引发憋喘;在肺动脉的高压状态下,静脉血流无法顺利回流,瘀滞在下肢静脉血管,便可引发双下肢水肿。此外,由于患者的心排血量减少、脑组织供血不足,患者可出现眩晕或晕厥,这也是心排血量明显下降的标志。
根据严重程度,世界卫生组织将肺动脉高压分为4级:第一级,患者日常活动不受限,无论休息或运动状态都没症状;第二级,休息状态无症状,活动时会受到轻微限制,一般活动可引发气喘、疲倦、胸痛、早期晕厥;第三级更为严重,患者轻微活动就可引发气喘、疲倦、胸痛、早期晕厥;一旦到达第四级,休息时也会有症状,可能已合并右心衰竭。因此,一旦出现喘、肿、晕,往往已进展至第二级,一定要及时开展治疗。
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的慢阻肺,经抗感染和针对性治疗后,肺动脉压力可出现下降;一般情况下,长期氧疗可减少慢阻肺相关的肺动脉高压进展,如有明确右心功能不全,可给予利尿、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重度肺动脉高压较难治疗,需给予特异性治疗。生活中慢阻肺患者要遵医嘱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坚持清淡饮食、戒烟;适当锻炼,比如慢走、散步,不建议上肢和下肢同时做抗阻运动;为避免缺氧,不要前往高海拔地区、不要泡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