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护师 吴燕平
 
近日,75 岁的独居老人李先生被朋友的机警救了一命。当天,他的朋友发现他没有按时出门,电话打不通,敲门无反应,微信步数也仍然是 0,担心其发生意外,就报了警。警察赶到后,发现李先生倒在床上,旁边还有呕吐物,立马拨通了 120。医护人员初步判定其为脑卒中,幸好抢救及时,才得以脱离生命危险 。 无独有偶,此前有报道称,一位邻居看到对面独居老人晾晒的衣物 5天没收,就产生了怀疑,联系警察破门后发现,老人倒在地上,奄奄一息。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独居老人的数量也在逐年升高。老人自己在家,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急病发作、烧伤、烫伤、误吸、跌倒等。外人虽然无法了解屋内的情况,但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发现危险的征兆。
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如果邻里之间比较熟悉,老人出门的时间、门口的垃圾袋、阳台晾晒的衣物等都可以成为一种预警。建议独居老人尽量和邻居处好关系,彼此多一些问候和关照。这样,一旦老人的生活习惯与平时有异,邻居就能第一时间发现并上门关心,从而帮助老人尽快脱离危险。
朋友。相熟的朋友也能较早察觉独居老人的异常。建议老人之间除了聚会外,可以多用手机交流,比如在开头提到的事件中,电话和微信步数就是很好的判断标准。老人们可以根据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熟悉程度,酌情参考。
社区。社区可以通过问卷、上门走访等方式,了解独居老人的总体数量、分布情况,并做好记录,然后再根据收集上来的信息,分析每位独居老人的现实需求,进而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社区医院可以给独居老人安排定期的上门体检和咨询,建立独居老人慢病数据库等。借助这些手段,社区工作人员可以早期判断独居老人可能存在的危险,尽可能避免意外发生。
家人。如果老人的子女无法经常回去探望,可以为老人购买可穿戴设备,如定位手表或智能手环;或者在家里安装摄像头,并设置成按需或按时间报警的模式,既方便家人远程监控,又为老人独居增添了安全保障。
此外,老人自己也可以使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每日健康打卡;家里的阳台上可以设置一些醒目的标识,比如挂一面颜色醒目的旗帜,代表户主为独居老人,引起周围人的关注;老人还可加入“窗帘行动”,即每晚入睡前关闭窗帘,第二天早晨,如自我感觉良好,就自行拉开窗帘 ;如需帮助则保持窗帘关闭,等待工作人员电话联系或上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