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在阳春三月的北京胜利闭幕。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5000余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围绕绿色低碳经济、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养老等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本届全国人大会议共收到代表提出的议案298件,建议、批评和意见7000余件;本届全国政协会议共收到委员及集体提案5898件,立案5006件。一年一度的“两会”让中国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这是对中国民主实践的真实记录,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在中国的历史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它贯穿于选举、协商、决策、监督等民主制度的“全链条”,全面覆盖了中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则以其广泛的代表性与充分的平等性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在本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比达16.69%;在全国政协委员中,非中共委员占比达60.8%。更多来自基层的一线产业工人、乡村教师、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声音进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他们将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意见和建议梳理成议案提案,打通“江湖之远”与“庙堂之高”,利用“两会”的制度化平台让各界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公共的关注、讨论和解决。
据悉,2023年国务院共承办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人大代表建议7955件、政协提案4525件,并已全部按时办结且答复代表。国务院各部门共采纳其中意见建议近4700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2000余项。让每一条议案提案“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是对“两会”精神的最好贯彻,也是中国协商民主理念的最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政策协调难度大。而“两会”则为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提供了充分表达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所在,也是协商民主的题中之义。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它保障了人民通过民主协商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权利,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如全国人大在立法、审议各项报告、选举新一届国家机构组成人员之前,总是先进行充分协商,再进行表决;政府在决策前也会先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进行协商讨论,再出台政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还会继续通过协商获取政策反馈信息,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尤其是在国家作出重大决策前,广泛协商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例如,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就是协商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请各党外人士对修改宪法部分内容提出意见。随后,各地区各部门收集意见2639条,由宪法修改小组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再次发出通知,就该草案征求各界意见,后收到反馈书面报告118份,修改意见230条。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当面听取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广泛而充分的协商既让宪法修正案争取到了各界的认同,也助其不断调整日臻完善,为最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获得通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协商民主旨在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拥有持续参政议政的权利。它着眼于让持有不同意见者相互尊重和理解,努力形成共识以推动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从而避免了西方民主那种人民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休眠的弊端。今天的西方民主制度正愈益蜕变为“精英民主”。不仅竞选过程耗资之巨令普通人望尘莫及,而且人民也无法真正参与到政府的决策当中——一旦政客胜选上台,人民就失去了影响其政策的有效手段。以至于“选举”变成了“选主”。正如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所言:“那些认为普选权能够保证人们作出最佳选择的人,完全是在幻想。”事实上,民主的本质不仅仅是投票。民主更核心的价值在于促使人民去交流和讨论,以实现相互的理解,进而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协商民主实现了对于西方民主的超越。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追求,是现代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但民主不是装饰品,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应实实在在地体现于人民群众的日常政治生活之中。长期以来,西方的政客和媒体戴着有色眼镜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说三道四。但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从中国的历史实践中发展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吸收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两会”这个一年一度的重要时刻,中国得以更加真切地向世界讲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彩故事,为其他国家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提供借鉴、贡献智慧。(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