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S与世行贫困数据存在巨大差异 两者统计结果相差近1.4亿人
-

【本报讯】世界银行与印尼中央统计局(BPS)发布的贫困数据存在巨大差异。根据2025年4月发布的《宏观贫困展望》报告,世界银行记录印尼有60.3%(约1.718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印尼贫困率仅为8.57%(约2406万人)。这意味着两者统计结果相差近1.4774亿人。
Bright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阿瓦利尔·瑞兹基分析指出,差异源于两家机构采用不同测量标准:中央统计局的方法更贴近印尼实际国情,而世行标准更适合国际比较。周六(5月3日),瑞兹基在书面说明中表示:“当然中央统计局的标准仍需改进,可能需要提高现行贫困线标准。”
印尼中央统计局局长阿玛利亚·阿丁宁加尔·维迪亚桑蒂则强调数据并不矛盾。周五(5月2日),她在官方声明中解释:“差异源于采用不同贫困线标准及不同统计目的。”
世界银行:全球标准专注跨国比较
阿玛利亚说明世界银行采用三条贫困线监测全球减贫进程:
1.国际贫困线(日均2.15美元购买力平价)衡量极端贫困
2.中低收入国家采用日均3.65美元购买力平价
3.中高收入国家(含印尼)采用日均6.85美元购买力平价
2024年1美元购买力平价相当于5993.03印尼盾。这种基于购买力平价的测算能公平比较不同物价水平国家的贫困状况。
中央统计局:国家标准聚焦本土实际
印尼中央统计局采用“基本需求成本法”(CBN)设定本土贫困线,涵盖最低食品与非食品开支。阿玛利亚表示:“中央统计局的贫困线能真实反映印尼民众需求。”2024年9月全印尼贫困线为人均月消费59万5242盾(约合39.7美元购买力平价),按平均贫困家庭4.71人计算,家庭贫困线为280万3590盾/月。各地区标准因物价差异而不同,如雅加达(423万8886盾)与东努沙登加拉(310万2215盾)。
阿玛利亚特别指出:“贫困测算以家庭为单位而非个人。”例如雅加达五口之家的贫困标准应考察全家总支出而非人均分摊。她同时强调,超过贫困线不等同富裕,印尼还存在脆弱群体(1-1.5倍贫困线)、准中产(1.5-3.5倍)等分层。
加查马达大学经济学院学者维斯努·努格罗荷认为中央统计局应采用更符合现状的贫困测算:现行基于2100千卡热量的食品标准仍沿用1998年商品结构,应参照卫生部最新营养指南更新。同时指出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方法虽便于国际比较,但忽视各国市场偏好差异。
印尼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9月印尼人口分层为:
贫困人口2406万(8.57%)
脆弱群体6851万(24.42%)
准中产1.3831亿(49.29%)
中产4841万(17.25%)
富裕阶层129万(0.46%)
值得注意的是,印尼2023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4870美元刚跨入中高收入国门槛(标准4516-14005美元),仍接近该区间下限。(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