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不仅仅是一座礼拜场所——它是国家团结的象征,是全体国民的宁静港湾,也是宽容精神的真实绿洲。
 
上周,《SINAR HARAPAN》编辑部有幸实地探访了这座宏伟的清真寺。在其一间大厅内,悬挂着一幅巨幅画作《两位领袖》,画中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的大伊玛目与教宗方济各同框,寓意深远。
 
这幅作品不仅在视觉上震撼人心,更展现了印尼的真实面貌:和平、开放、充满友爱。作为东南亚最大的清真寺,它巍然矗立,象征着国家的奋斗历史与多元共生的精神。
 
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由印尼基督教新教徒建筑师弗里德里希·西拉班(Friedrich Silaban)设计,证明了多样性可以在国家愿景中和谐共存。
 
从绿树成荫如城市森林的庭院,到宏伟的穹顶,再到广场上的喷泉,每个角落都散发着宁静的气息。夜幕降临时,灯光勾勒出建筑的轮廓,营造出触动心灵的平和氛围。
 
然而,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建筑。它作为“所有人的家”的开放与友好氛围,体现在周末来自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的访客中。不仅是穆斯林,跨信仰团体也能感受到这里的温暖。例如,印尼百家姓协会(PSMTI)和印尼中华伊斯兰协会(PITI)曾到访,并对这里维护的宽容精神表示赞赏。
 
2019年至2021年的大规模修缮让这座清真寺在硬件和理念上更加闪耀。其中,“友谊隧道”是和平理念的象征——这条地下通道连接独立清真寺与对面的天主教大教堂,建于2020年,成为跨信仰对话的生动隐喻,超越了空洞的口号。
 
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大伊玛目兼印尼宗教部长纳萨鲁丁·乌马尔教授是守护这些价值观的核心人物。在他的领导下,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不仅是礼拜场所,更成为对所有人开放的友好空间。
 
2025年5月,他荣获美国哈特福德国际宗教与和平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这是国际社会对他搭建全球和平桥梁的认可。
 
“他不仅仅是空谈,”独立清真寺参访活动组织者Devi Taurisa女士说,“我们亲眼见证独立清真寺如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家园。当然,作为礼拜场所,其神圣性仍需维护。”
 
“有时听到对他的负面评论,我感到难过。因为他是一位真正致力于团结的领袖,是团结的象征。”
 
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践行宽容的实例包括接待教宗方济各的访问、为在大教堂举行弥撒的基督徒提供停车区等。
 
《SINAR HARAPAN》编辑部以环游清真寺结束参访,欣赏每一处富含意义的建筑细节,并走过连接两大圣地的“友谊隧道”——不是为了统一信仰,而是为了颂扬差异。
 
在这个因偏见而纷扰的世界,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提醒我们:和平是可能的,而印尼已将其实现——就在雅加达市中心,在这座宏伟的独立清真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