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糖友一定要抓紧治 四十岁前就发病 中风心梗风险高
-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 纪立农
本报记者 牛雨蕾
在2022内分泌代谢疾病前沿进展高峰论坛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纪立农教授做了题为《早发2型糖尿病的疾病负担和防治策略》的学术报告,指出近年来年轻群体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高,介绍了学界对早发 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病因等最新研究成果。就此,本报专访了纪立农教授,请他阐述了早发 2 型糖尿病的特点,并给出相应防控策略。
目前,全球早发2型糖尿病负担都在增加。在我国,近年来的多项流行病调查中,早发2型糖尿病(40岁以下)患病率从2007年的2.8%增长到2013年的 5.9%,到 2017 年时已增至8.4%。美国一项 347 万人的观察性研究显示,在2001、2009、2017 三个年份,美国青少年(20岁以下)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 3.4%、4.6%、6.7%。另有研究数据显示,近25年来,东南亚地区早发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了10倍,英国增加了5倍,芬兰则每年增加7.9%。纪立农介绍,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早发 2 型糖尿病有以下几个特点。
胰岛素抵抗差异。与晚发患者相比,早发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数量下降更快、胰岛功能更差,胰岛素抵抗指数也更高。
多重原因导致。纪立农指出,早发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样,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
1.肥胖。有研究对 81 万糖友进行分析发现,相较消瘦和超重患者,肥胖者中早发 2 型糖尿病的人数最多,且该趋势在男性中非常明显。这是因为过多的脂肪会在肝脏、肌肉和胰腺沉积。脂肪把胰腺包裹起来后,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降低了体内葡萄糖利用效率。
2. 家族史。纪立农表示,综合来看,该危险因素与遗传、家庭生活环境均有关联。国外的流行病研究发现,家庭中糖尿病人数每增加10%,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年龄就会提前1.7岁。纪立农主持的国内研究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发生糖尿病的平均年龄为44.2岁,无糖尿病家族史者平均发病年龄则为49.3 岁。这种情况与基因有关,研究发现,有14个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与发病年龄相关。
3.青春期。纪立农介绍,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体内的生长激素、性激素水平比较高,机体可能产生胰岛素抵抗,为维持血糖水平,又会过多地分泌胰岛素,这样就可能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如果青少年还同时存在不健康生活方式、肥胖、家族史等情况,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就更高。
危害更大。与晚发糖友相比,早发糖友脑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更高;我国一项荟萃分析显示,糖尿病诊断年龄每小一岁,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4%,大血管病变风险增加 3%,微血管病变风险增加5%。此外,年轻糖友患肾病、眼病、神经病变、高血压等多种并发症及全因死亡的风险,均高于晚发2型糖尿病。
最后,纪立农强调,如果能及时干预,让血糖尽快恢复正常,就可以降低包括心血管死亡在内的全因死亡风险。因此,他呼吁全社会,重视早发2型糖尿病。肥胖群体、有家族史的人、青少年以及其他高危人群应主动预防。一方面,年轻人应主动进行健康管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注重膳食营养、增加体育锻炼、保持正常体重、保证规律作息等;另一方面,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要定期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早诊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