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乳癌有了新共识
-

受访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教授 孙 强 □副教授 张晓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教授 袁 芃
本报记者 王淑颖
在全球,乳腺癌在 2020 年已取代肺癌,成为患病率最高的癌症,平均 每 18 秒就有 1例新确诊患者。在我国,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患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高,2020 年新增数量高达41.6 万例,占新发癌症患者总数的9.1%,病死率从 2003 年的 4.87/10万上升到了 2020 年 的 9.5/10 万。但同时,乳腺癌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的肿瘤,了解乳腺癌的相关病因,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能从源头上降低乳腺癌的患病率。
近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中国女性乳腺癌预防共识专家组查阅现有资料、结合中国国情,发布了《中国女性乳腺癌预防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共识》将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分为 3 类:一是不可改变危险因素(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二是潜在可改变危险因素(雌激素暴露、生育等),三是可改变危险因素(肥胖、饮酒、吸烟等)。《生命时报》特邀《共识》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孙强教授和张晓辉副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袁芃教授,对每种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进行详细解读。
风险 1:遗传。在确诊乳腺癌的患者中,13%~19%的人有一级乳腺癌家族史,即母亲、女儿、姊妹患有乳腺癌;亲属中患乳腺癌的越多,自身患乳腺癌风险越大。5%-10%的乳腺癌是遗传基因突变导致的,其中 BRCA1(乳腺癌易感基
因 1 号)和 BRCA2(乳腺癌易感基因 2 号)突变就占了 20%-25%。
应对建议:《共识》指出,有家族史的女性,开始筛查乳腺癌的年龄,应比亲属确诊乳腺癌的年龄再早 10 岁,比如亲属在 45 岁确诊乳腺癌的话,建议 35 岁就要开始筛查。有以下情况的人群应进行BRCA1 和 BRCA2 致病突变基因检测:家族中有已知的 BRCA 突变、1例以上直系亲属 50 岁前或 2 例以上旁系亲属患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发病年龄小于 45 岁、46~50 岁患病且有第二原发乳腺癌(开始单侧患有乳腺癌,后来另一侧也患癌)或直系亲属患乳腺癌;60 岁以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即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均为阴性表达。
风险 2:性别和年龄。乳腺癌常见于女性,男性乳腺癌发病率只占乳腺癌的 1%左右。我国乳腺癌患病率在 20 岁后开始增加,55-60岁为发病高峰;病死率随年龄逐渐增长,在 55-65 岁较为稳定,随后急剧增长,在 85 岁后达到峰值。
应对建议:孙强表示,即使是没有家族史的成年女性,也应该从40 岁开始每年进行 1 次乳腺癌影像筛查,首选乳腺超声,必要时可考虑乳腺钼靶 X 线检查。
风险 3:乳腺良性疾病。患有乳腺炎、乳腺囊肿、乳腺纤维瘤、乳腺增生等良性乳腺疾病的人,患乳腺癌风险更高。尤其是出现非典型增生性疾病的患者,乳腺癌发生率约为普通人群的 4~5 倍。
应对建议:张晓辉建议,这类人群应根据医生建议,适当增加乳腺检查频率,尽早发现恶性病变。
风险 4:致密型乳腺。脂肪少、腺体多是亚洲女性乳房的特点。致密型乳腺是指纤维腺体组织的体积大于全乳体积的 75%,其外观会更坚挺。研究发现,乳腺密度最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是密度最低女性的 2~6 倍。
应对建议:40 岁以上、伴有高危因素(有家族遗传史、30 岁前有胸部放疗史等)的女性,应进行超声与钼靶相结合的乳腺癌筛查。
风险 5:生育。生育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初产年龄、产次、母乳喂养时间等。调查显示,现代女性初潮平均年龄为 13.1 岁、绝经平均年龄为49.3 岁。初潮早、绝经晚的女性雌激素暴露时间长,乳腺癌风险增加。日本一项研究显示,初产年龄大于 35 岁者,乳腺癌患病率明显高于生育年龄在 21-25 岁的女性。一项涉及 30 个国家的研究显示,母乳喂养 12 个月,乳腺癌相对风险下降 4.3%。反之,母乳喂养时间短会增加患乳腺癌风险。研究还显示,经常服用避孕药会增加患乳腺癌风险,使用时间越长,风险越高。
应对建议:育龄期女性尽量不要晚婚晚育、避免长期使用避孕药,产后适当延长母乳喂养时间。
风险 6:激素替代治疗。激素替代治疗是指对绝经后女性补充雌激素和孕激素,以缓解更年期症状。研究显示,更年期激素替代治疗会增加乳腺癌风险,与用药方案和时间有关:使用 1-4 年可明确增加患乳腺癌风险;使用 5-14 年,风险成倍增加;使用时间小于 1 年,增加风险有限。
应对建议:孙强说,除非有严重的更年期症状,否则不建议更年期前后的女性使用激素替代治疗,即使要用,也尽量把时间控制在 1年以内,并定期检查乳腺、子宫等,做好监测。
风险 7:糖尿病。在生活方式方面,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肥胖、运动少、饮食不健康等问题,这些都与乳腺癌发病息息相关。有研究显示,早期糖尿病患者乳腺癌风险增加,是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增高造成的。
应对建议:孙强表示,适当运动、饮食控制可降低患乳腺癌风险,必要时使用降糖药控制血糖。
风险 8:肥胖。一项针对国人的研究显示,体重指数(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大于28 的女性更易患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腰臀比(腰围除以臀围)大于 0.85(内脏脂肪增加为主)的女性更易患激素受体阴性的乳腺癌。值得注意的是,体重指数正常(18.5-23.9)但体脂率高,也会增加乳腺癌发病率。
应对建议:袁芃说,减肥关键在于“管住嘴迈开腿”,建议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每天适当锻炼。女性体重指数应控制在18.5-23.9,腰臀比要小于 0.8,体脂率控制在 25%-30%。
风险 9:长期吸烟喝酒。研究显示,吸烟和吸二手烟的人群,10年内患乳腺癌风险分别增加 10%和 7%;相对于不饮酒人群,饮酒人群患乳腺癌风险大大增加,且每天增加 10 克酒精摄入,患乳腺癌的总体风险增加 10.5%。
应对建议:袁芃说,吸烟者要尽早戒烟,有烟草依赖的人,可寻求专业戒烟门诊帮助;不吸烟者减少二手烟暴露。《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称,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年女性每日酒精摄入量应控制在 15 克以内,相当于啤酒(4% 计)450 毫 升 ,葡萄酒(12%计)150 毫升,白酒(38%计)50 毫升,高度白酒(52%计)30 毫升。
风险 10:射线暴露。放疗或因其他疾病导致胸部接受高水平电离辐射,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对辐射更敏感。
应对建议:减少不必要的射线暴露,高危人群、低龄人群尤其要小心。
乳腺癌是目前治疗选择最多、治疗效果最好的恶性肿瘤之一,且相关治疗方法在不断进步,比如乳腺癌的手术治疗已发展到“扩大根治 → 改良根治 → 保 乳房”,可以做到最大程度保留乳房外观,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些患者甚至可以治愈。袁芃建议,成年女性在每次月经后一周,可自查乳房,若发现乳房有硬的或不规则肿块、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大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对于所有人群来说,健康饮食可降低乳腺癌风险,《共识》建议:每天摄入 400 克以上蔬菜和水果,增加豆制品摄入;限制高糖、高脂、精加工食物摄入,比如西式快餐、含糖饮料等;每周红肉(猪、牛、羊肉等)摄入控制在 350-500 克,少吃加工肉类。
在此基础上,规律运动也很重要。研究显示,中等强度和剧烈运动对乳腺癌预防作用更为明确。前者包括步行、骑自行车(慢速)、家务劳动、园艺劳动、游泳(慢速)、跳舞等,后者包括跑步、自行车(快速)、游泳(快速)、健美操、团队运动等。建议每周进行中等强度运动 150~300 分钟或剧烈运动 75~150 分钟。▲